解析DB63/T 1184-2013,羊产地检疫技术规范在羊肉质量安全保障中的关键作用

团体标准 601
《DB63/T 1184-2013 羊产地检疫技术规范》是确保羊肉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该规范详细阐述了羊产地检疫的技术要求,包括检疫对象、程序、方法和记录,旨在从源头上杜绝病害羊肉流入市场,保障消费者健康。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飞速发展,羊肉作为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肉类之一,其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为了确保羊肉的质量安全,我国制定了《DB63/T 1184-2013 羊产地检疫技术规范》,本文将对该规范进行深入解读,旨在帮助广大养殖户和消费者深刻理解羊产地检疫的重要性及其具体操作流程。

解析DB63/T 1184-2013,羊产地检疫技术规范在羊肉质量安全保障中的关键作用,解析DB63/T 1184-2013,羊产地检疫技术规范在羊肉质量安全保障中的关键作用,2,技术规范,第1张

规范背景

《DB63/T 1184-2013 羊产地检疫技术规范》是我国为羊肉质量安全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规范旨在通过规范羊产地检疫技术,确保羊肉在养殖、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中的质量安全,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检疫对象

《DB63/T 1184-2013》规定,羊产地检疫的对象包括羊只、羊群及其产品,具体包括:

  1. 羊只:涵盖绵羊、山羊等。
  2. 羊群:包括羊只群体及其生活环境。
  3. 羊产品:包括羊肉、羊奶、羊皮等。

检疫时间

羊产地检疫分为定期检疫和临时检疫,定期检疫每季度进行一次,临时检疫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1. 外观检查:观察羊只皮肤、毛发、眼睛、口腔、蹄子等部位,判断是否存在病变。
  2. 体温检测:使用体温计检测羊只体温,以判断其健康状况。
  3. 血液检测:采集羊只血液样本,进行虫、传染病等检测。
  4. 样本检测:采集羊只样本,进行虫、传染病等检测。

检疫程序

  1. 申报:养殖户在羊只出栏前,向当地动物卫生机构申报检疫。
  2. 检疫:检疫人员对羊只进行检疫,并记录检疫结果。
  3. 出具检疫证明:检疫合格后,检疫机构出具检疫证明。
  4. 运输:羊只运输过程中,应保持卫生,防止疫病传播。

规范实施

养殖户责任

养殖户应按照《DB63/T 1184-2013》的要求,对羊只进行产地检疫,确保羊只质量安全。

检疫机构责任

动物卫生机构应加强对羊产地检疫的管理,确保检疫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在购买羊肉时,可要求商家提供检疫证明,以确保羊肉质量安全。

《DB63/T 1184-2013 羊产地检疫技术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羊肉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规范羊产地检疫技术,可以有效降低疫病传播风险,提高羊肉品质,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养殖户、检疫机构和消费者应共同努力,共同守护羊肉质量安全。

《DB63/T 1184-2013》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羊肉质量安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广大养殖户应高度重视羊产地检疫工作,共同为羊肉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标签: 2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