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191-2023大麦大田用种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读,助力大麦产业升级

团体标准 603
《DB15/T 3191-2023大麦大田用种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析,旨在提升大麦产业质量,规程详细规范了大麦种植技术,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全面提高大麦产量和品质,助力大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大麦,作为我国粮食作物中的重要一员,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规范大麦大田用种的生产技术,提升大麦的产量与品质,推动大麦产业的健康进步,我国正式发布了DB15/T 3191-2023《大麦大田用种生产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广大从事大麦产业的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DB15/T 3191-2023大麦大田用种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读,助力大麦产业升级,DB15/T 3191-2023大麦大田用种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读,助力大麦产业升级,2,创新,技术规程,第1张

DB15/T 3191-2023《大麦大田用种生产技术规程》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精心起草,并经过黑龙江省市场管理局的批准,正式成为省级地方标准,该规程明确了大麦大田用种生产在产地选择、品种筛选、质量把控、播种技术、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具体技术要求。

规程核心内容解读

产地选择

大麦大田用种的种植地应优先考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排水灌溉条件优越的区域,应避免在重茬地、盐碱地、低洼地等不利于大麦生长的区域进行种植。

品种选择

依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特点及市场需求,选择适应性强、抗病性高、产量优、品质优良的大麦品种,品种需具备广泛的适应性、良好的抗病性和高产量。

质量标准

大麦大田用种需满足国家质量标准,具体要求如下:

(1)净度:净度需达到98%以上;

(2)发芽率:发芽率需达到90%以上;

(3)水分:水分含量需控制在13%以下;

(4)病虫害:不得携带病虫害。

播种技术

(1)播种时间:大麦播种时间需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湿度和品种特性来决定,通常以春季播种为佳,播种期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

(2)播种量:播种量需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来定,一般每亩播种量约为25-30公斤。

(3)播种方法:可采用条播或撒播,播种深度以2-3厘米为宜。

田间管理

(1)施肥:大麦生长期间,需根据土壤肥力情况,科学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一般每亩施用纯氮15-20公斤、五氧化二磷5-10公斤、氧化钾5-10公斤。

(2)灌水:大麦生长期间,应保持土壤湿润,春季播种后,需浇透底水;生长期间,根据土壤水分状况,适时进行灌溉。

(3)中耕除草:在大麦生长期间,需适时进行中耕除草,以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病虫害防治

(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病原菌等生物资源,进行病虫害防治。

(2)化学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

规程实施的重要意义

DB15/T 3191-2023《大麦大田用种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对我国大麦产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提升大麦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规范大麦大田用种生产技术,降低生产风险;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大麦产业技术创新;保障大麦生产质量安全,增强我国大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DB15/T 3191-2023《大麦大田用种生产技术规程》为我国大麦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通过规范大麦大田用种生产技术,有助于提升大麦产量和品质,推动大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各地应积极推广该规程,共同为我国大麦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