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秸秆秋季水耙浆还田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要点
《DB22/T 3514-2023水稻秸秆秋季水耙浆还田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是一份关于水稻秸秆秋季水耙浆还田的技术规程,规程详细解读了秸秆还田的原理、方法、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旨在提高秸秆还田的效率和效果,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高度重视,水稻秸秆,作为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资源,其合理处理与利用对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我国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水稻秸秆秋季水耙浆还田技术规程》(DB22/T 3514-2023)的问世,为水稻秸秆的还田利用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指导,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与成效。
《水稻秸秆秋季水耙浆还田技术规程》(DB22/T 3514-2023)是我国辽宁省制定的一项农业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水稻秸秆秋季水耙浆还田的技术要求,以提高秸秆还田的效率和效果,推动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辽宁省水稻秸秆秋季水耙浆还田的生产实践,并可供其他地区参考借鉴。
技术要求
- 秸秆收集:水稻收割后,应立即将秸秆收集干净,避免秸秆在地里腐烂,影响后续处理。
- 秸秆处理:将收集的秸秆进行粉碎,粉碎长度不宜超过10厘米,以便于还田。
- 水耙浆还田:水稻收割后,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水耙浆还田,具体操作如下:
- 浇水:在秸秆还田前,对田地进行充分浇水,确保土壤湿润。
- 水耙:使用水耙机对田地进行水耙,使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
- 浆化:在水耙过程中,加入适量的浆化剂,使秸秆浆化,提高还田效果。
- 平整:水耙后,使用平整机对田地进行平整,确保土壤表面平整。
- 施肥:在水耙浆还田后,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肥,以补充土壤养分。
质量控制
- 秸秆处理质量:秸秆粉碎长度应控制在10厘米以内,确保还田效果。
- 水耙浆还田质量:确保秸秆与土壤充分混合,提高还田效果。
- 施肥质量: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
规程应用与效果
提高土壤肥力
水稻秸秆秋季水耙浆还田技术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为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
减少化肥使用量
通过秸秆还田,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轻环境污染。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稻秸秆秋季水耙浆还田技术有助于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水稻秸秆秋季水耙浆还田技术规程》(DB22/T 3514-2023)为水稻秸秆的还田利用提供了科学的技术指导,在实际生产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提高秸秆还田的效率和效果,为我国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