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地区稻茬小麦抗渍播种技术规程发布,助力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团体标准 604
《DB34/T 4606-2023 江淮地区稻茬小麦抗渍播种技术规程》发布,旨在提高江淮地区稻茬小麦抗渍播种技术,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稻茬小麦的种植在江淮地区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得益于江淮地区丰沛的雨量,稻茬小麦在播种过程中却容易遭受渍害,这不仅影响了产量,也影响了品质,为了提升稻茬小麦的抗渍播种技术,确保粮食安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将根据DB34/T 4606-2023《江淮地区稻茬小麦抗渍播种技术规程》,详细介绍相关技术要点。

江淮地区稻茬小麦抗渍播种技术规程发布,助力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江淮地区稻茬小麦抗渍播种技术规程发布,助力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2,现代化,技术规程,第1张

规程背景与意义

DB34/T 4606-2023《江淮地区稻茬小麦抗渍播种技术规程》是由安徽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主导制定的行业标准,该规程的制定旨在规范江淮地区稻茬小麦的抗渍播种技术,提升稻茬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保障粮食安全,规程的实施对于推进江淮地区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抗渍播种技术要点

选择适宜的抗渍品种

根据规程,选择抗渍能力强、适应性广的小麦品种是抗渍播种的核心,品种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以及市场需求,以实现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的目标。

合理安排播种期

规程明确指出,稻茬小麦的播种期应尽量避免连续阴雨天气,选择晴好天气进行播种,一般而言,播种期应在水稻收割后的10-15天内完成,以确保小麦苗期生长不受渍害的影响。

科学整地

播种前,应对稻田进行科学整地,包括排水、松土、平整等,具体操作如下:

  1. 排水: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湿度,为小麦播种创造良好条件。
  2. 松土:使用旋耕机或犁耕机进行松土,深度以15-20厘米为宜,以提高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
  3. 平整:将稻田整成平地,确保播种均匀,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适时播种

根据规程,稻茬小麦的播种量一般为每亩12-15公斤,播种时,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确保播种均匀,播种深度以2-3厘米为宜,过深或过浅都会影响小麦的生长。

田间管理

  1. 施肥:播种前,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用纯氮20-25公斤、五氧化二磷10-15公斤、氧化钾15-20公斤。
  2. 灌溉:播种后,根据土壤湿度适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小麦生长期间,根据需水量进行灌溉,避免渍害的发生。
  3. 病虫害防治: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采取防治措施,确保小麦健康成长。

收获与储藏

根据规程,稻茬小麦的收获期一般在6月底至7月初,收获后,应立即晾晒、脱粒、储藏,防止霉变。

DB34/T 4606-2023《江淮地区稻茬小麦抗渍播种技术规程》为江淮地区稻茬小麦种植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技术指导,遵循规程要求,提高稻茬小麦抗渍播种技术水平,有助于保障粮食安全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各地应积极推广规程,助力我国粮食生产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