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DB62/T 4763-2023,苦荞麦生产技术规程,助力苦荞产业升级
《DB62/T 4763-2023 苦荞麦生产技术规程》深入解析了苦荞麦种植的标准化流程,旨在提升苦荞产业质量与效益,规程涵盖了从选种、播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通过规范种植技术,推动苦荞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苦荞麦作为一种特色农产品,其关注度日益提升,为了规范苦荞麦的生产,提升产品质量,保障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23年正式发布了《苦荞麦生产技术规程》(DB62/T 4763-2023),本文旨在对该规程进行详尽解读,为广大苦荞麦生产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苦荞麦生产技术规程》(DB62/T 4763-2023)详细规定了苦荞麦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本规程适用于湖南省的苦荞麦生产,其他地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执行。
产地环境
苦荞麦生产应选择海拔适中、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产地环境需满足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相关要求。
品种选择
选择适应性广、抗病性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生产者应结合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挑选适宜的苦荞麦品种。
处理
播种前,需对种子进行精选,去除病粒、虫蛀粒、杂质等,消毒方法包括温汤浸种、药剂浸种等,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
播种
苦荞麦播种期通常为春季,播种量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条件确定,播种深度一般为2-3厘米,行距30-40厘米,株距15-20厘米。
田间管理
- 施肥:苦荞麦对氮、磷、钾的需求较高,生产者应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追肥以氮肥为主,施肥量应根据产量目标和土壤肥力情况确定。
- 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干旱季节适时灌溉,雨季注意排水防涝。
- 中耕除草:及时进行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生长。
病虫害防治
采取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综合防治病虫害。
收获
苦荞麦成熟后,应及时收获,收获方式可根据产量、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选择。
储藏
收获后的苦荞麦应进行晾晒、脱粒、筛选等处理,防止霉变,储藏期间,注意通风、防潮、防鼠等措施,确保苦荞麦品质。
《苦荞麦生产技术规程》(DB62/T 4763-2023)为苦荞麦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苦荞麦产量和品质,推动苦荞产业高质量发展,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加强田间管理,确保苦荞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