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2/T 4746-2023,射干栽培技术规程,推动射干产业持续发展
《DB62/T 4746-2023 射干栽培技术规程》发布,旨在规范射干种植技术,促进射干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射干产品质量与产量。
射干,学名Belamcanda chinensis,亦称射干草或射干花,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宝库中的一员,以其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散瘀止痛等显著功效而广受欢迎,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中医药价值的重新认识,射干的需求量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为了规范射干的栽培技术,提升其产量与品质,我国特地制定了《射干栽培技术规程》(DB62/T 4746-2023),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的要点,旨在为射干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射干栽培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如下:
射干品种的选择
依据规程要求,应挑选生长周期较短、产量高、品质上乘、抗病能力较强、适应范围广泛的射干品种,我国常见的射干品种包括白花射干、红花射干和黄花射干等。
栽培地的选择与整地
射干喜光照充足且排水良好的土壤环境,理想的栽培地应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且pH值在6.0-7.5之间的沙壤土或壤土,在整地前,需彻底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并进行深翻,以松软土壤,便于根系生长。
播种前的处理与播种
播种前,射干需要进行消毒处理,以预防病虫害,常用的消毒方法包括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30分钟,或用1%溶液浸泡30分钟,播种通常在春季进行,播种量为每亩0.5-1公斤,播种后,覆土厚度应为1-2厘米,并保持土壤湿润。
田间管理
(1)水分管理:射干喜湿润环境,但忌积水,播种后需保持土壤湿润,待幼苗出土后,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适时浇水,生长期间则需避免干旱。
(2)施肥管理: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如鸡粪、牛粪等,每亩施用量为3000-5000公斤,生长期间,根据植株长势,适时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每亩用量为30-50公斤。
(3)病虫害防治:射干易受病害和虫害的影响,如叶斑病、蚜虫等,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如合理轮作、清除田间杂草;生物防治如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化学防治则需选用高效低毒的农药,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等。
采收与加工
射干通常在播种后2-3年进行采收,采收应在晴天进行,割取全草,去除杂质,晾晒至半干后,再进行晒干或烘干,晒干后的射干可以储存备用。
《射干栽培技术规程》(DB62/T 4746-2023)为射干产业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栽培技术指导,有助于提升射干的产量与品质,推动射干产业的健康进步,各地应根据该规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栽培管理措施,为射干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