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栽培技术规程解读及DB62/T 4745-2023应用指南

团体标准 601
《DB62/T 4745-2023 苦参栽培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为我国苦参栽培提供了一套标准化技术规范,规程详细介绍了苦参的选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旨在提高苦参产量和质量,推动苦参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发展,中药材的需求量逐年攀升,苦参作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材之一,其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于确保中药材的质量与供应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河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编制了《苦参栽培技术规程》(DB62/T 4745-2023),为苦参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其在苦参栽培中的应用。

苦参栽培技术规程解读及DB62/T 4745-2023应用指南,苦参栽培技术规程解读及DB62/T 4745-2023应用指南,2,技术规程,2023,第1张

《苦参栽培技术规程》概述

《苦参栽培技术规程》(DB62/T 4745-2023)是由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河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编制的,该规程旨在规范苦参的栽培技术,提升苦参的产量与品质,确保中药材市场的稳定供应。

苦参栽培技术规程主要内容

选地与整地

苦参适宜在排水良好、土壤肥沃、pH值在6.5-7.5的沙壤土或壤土中种植,选地时应避开低洼、盐碱地,整地前需进行深翻,深翻深度应达到20-30厘米,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处理

由于苦参发芽率较低,种植前需进行处理,具体方法如下:

  1. 浸种:将苦参浸泡在50℃的温水中,浸泡时间为24小时。
  2. 催芽:将浸泡后的种子放在湿润的布袋中,置于25-30℃的环境中催芽,待露白后即可播种。

播种与定植

苦参播种可采用条播或撒播,条播行距为30-40厘米,株距为20-25厘米;撒播行距为20-30厘米,株距为15-20厘米,播种深度为2-3厘米,播种后应及时覆盖土壤,保持土壤湿润,定植时,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幼苗,按规定的行距和株距进行栽植,栽植深度以苗心与地面平齐为宜。

田间管理

  1. 施肥:苦参生长期间,需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腐熟有机肥3000-5000千克,生长期间根据植株长势,适时追施氮、磷、钾复合肥,每次施肥量为10-15千克。
  2. 灌溉:苦参喜湿润环境,生长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夏季高温干旱时,应加强灌溉,防止植株萎蔫。
  3. 除草:苦参生长期间,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防止杂草与苦参争夺养分和水分。
  4. 病虫害防治:苦参易受病虫害侵袭,如蚜虫、红蜘蛛、根腐病等,防治方法如下:
    • 蚜虫、红蜘蛛: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
    • 根腐病: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灌根防治。

采收与加工

苦参一般在种植后2-3年采收,采收时,选择晴天进行,将地上部分割下,留下根茎,将割下的苦参根茎晾晒至半干,再进行切片、晒干或烘干。

苦参栽培技术规程的应用

《苦参栽培技术规程》为苦参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 规范化种植:严格按照规程要求,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土壤等。
  2. 科学管理:根据苦参的生长习性,进行合理的施肥、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
  3. 优质高产:通过规范化种植和管理,提高苦参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4. 可持续发展:在苦参栽培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苦参栽培技术规程》为苦参的规范化种植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规程要求,提高苦参栽培水平,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程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