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葵花减膜保墒膜侧栽培技术应用与DB15/T 3248-2023标准解读

团体标准 601
《DB15/T 3248-2023标准解读》针对河套灌区葵减膜保墒膜侧栽培技术规程进行深入分析,旨在推广高效节水农业技术,提高葵花产量与品质,规程强调膜侧栽培,优化水资源利用,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节水灌溉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农业科技研究的核心方向,河套灌区,作为我国关键的农业生产基地,其农业生产的节水、高效、环保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为提升河套灌区向日葵的产量与品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DB15/T 3248-2023《河套灌区葵减膜保墒膜侧栽培技术规程》应运而生,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探讨其在河套灌区向日葵生产中的实际应用与推广前景。

河套灌区葵花减膜保墒膜侧栽培技术应用与DB15/T 3248-2023标准解读,河套灌区葵花减膜保墒膜侧栽培技术应用与DB15/T 3248-2023标准解读,2,标准解读,技术规程,第1张

规程背景

河套灌区坐落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油料生产基地,近年来,河套灌区向日葵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传统的种植模式却面临着水资源浪费、土壤板结、病虫害频发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DB15/T 3248-2023《河套灌区葵减膜保墒膜侧栽培技术规程》应运而生。

规程主要内容

减膜保墒技术

减膜保墒技术是指在向日葵种植过程中,采用减少地膜使用量的方法,通过覆盖地膜降低土壤水分蒸发,增强土壤保墒能力,DB15/T 3248-2023规程规定,向日葵种植地膜用量应控制在每亩1.5-2.0公斤,并推荐使用黑色地膜,以降低土壤温度,抑制杂草生长。

膜侧栽培技术

膜侧栽培技术是指在向日葵种植过程中,将地膜覆盖在作物一侧,另一侧露出土壤,有利于根系生长,提高土壤透气性,规程规定,膜侧栽培应选择宽幅地膜,以提升土壤温度,促进根系生长。

栽培模式

DB15/T 3248-2023规程推荐了两种栽培模式:单行膜侧栽培和双行膜侧栽培,单行膜侧栽培适用于土壤肥力较高、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双行膜侧栽培适用于土壤肥力较低、水分条件较差的地区。

种植密度

规程规定,向日葵种植密度应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而言,单行膜侧栽培的种植密度为每亩1.5-2.0万株,双行膜侧栽培的种植密度为每亩1.0-1.5万株。

病虫害防治

规程强调,在向日葵生产过程中应加强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药残留,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规程应用与推广

提高产量和品质

减膜保墒膜侧栽培技术可提高土壤保墒能力,减少水资源浪费,有利于向日葵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降低生产成本

减膜保墒膜侧栽培技术可减少地膜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生态环保

减膜保墒膜侧栽培技术有利于减少土壤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广应用

为推广DB15/T 3248-2023规程,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减膜保墒膜侧栽培技术的认识,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

DB15/T 3248-2023《河套灌区葵减膜保墒膜侧栽培技术规程》的实施,对于提高河套灌区向日葵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应积极推广和应用该规程,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