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2/T 2125-2023深度解读,稻作抗热保优栽培技术规程革新应用
《DB42/T 2125-2023》解读了优质稻抗热保优栽培技术规程的革新与应用,该规程针对稻作生产中高温影响,提出创新栽培技术,确保稻米品质与产量,为我国稻米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稻米生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热害挑战,为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国最新发布了《优质稻抗热保优栽培技术规程》(DB42/T 2125-2023),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探讨其在优质稻种植中的实际应用与推广前景。
规程背景
《优质稻抗热保优栽培技术规程》的出台,旨在提升我国优质稻的产量与品质,减轻热害对稻米产业的影响,该规程主要针对我国南方稻区,这一区域高温多湿的气候特征尤为明显,因此规程提出了针对性的抗热保优栽培技术。
规程主要内容
选择抗热品种
规程明确指出,选用抗热性优异的优质稻品种是抗热保优栽培的核心,品种选择需综合考虑其抗热性、产量和品质,通过实地试验和示范,筛选出适应当地种植条件的抗热品种。
适时播种
规程建议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适时调整播种期,以避开高温多湿的生育期,在高温多湿环境下,水稻易发生病虫害,这不仅影响产量,也会损害品质。
合理密植
规程强调,合理密植是提升水稻产量的关键措施,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条件,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这有助于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科学施肥
规程指出,科学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需根据土壤肥力、品种特性和生育期需求,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并注意氮肥的适量使用,避免过量。
水分管理
规程指出,水分管理是抗热保优栽培的关键环节,在高温多湿条件下,要适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要根据水稻生育期的水分需求,合理灌溉。
病虫害防治
规程强调,病虫害防治是抗热保优栽培的重要保障,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
适时收获
规程指出,适时收获是确保水稻品质的关键,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市场需求,确定适宜的收获期,以保证水稻的品质。
规程应用与推广
《优质稻抗热保优栽培技术规程》的颁布,为我国优质稻种植提供了科学指导,各级农业部门应加大规程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规程的认识,并通过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等方式,推广规程中的抗热保优栽培技术,从而提升我国优质稻种植的整体水平。
《优质稻抗热保优栽培技术规程》的制定与推广,将为我国稻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规程的应用,有望显著降低热害对稻米生产的影响,提高我国优质稻的产量与品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