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518-2023白术种苗繁育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关键实施策略
《DB41/T 2518-2023白术种苗繁育技术规程》解读与实施要点包括:了解规程内容,掌握繁育技术,选择适宜品种,进行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等环节,确保种苗质量,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户技术水平,促进白术产业发展。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药用价值和市场潜力均不可估量,为了确保白术种苗繁育技术的规范化,提升种苗质量,进而推动白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正式颁布了DB41/T 2518-2023《白术种苗繁育技术规程》,以下是对该规程的详细解读及其实施要点的阐述。
规程解读
适用范围
DB41/T 2518-2023《白术种苗繁育技术规程》适用于白术种苗的生产、加工、检验、销售以及与之相关的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规程参考了以下规范性文件:
- GB/T 2934-2013《中药材种植规范》
- GB/T 3543-2016《中药材检验通则》
- DB41/T 2346-2016《中药材种苗生产技术规范》
种苗质量要求
- 外观:白术种苗应无病虫害,无机械损伤,叶片完好,根系发达。
- 生长指标:种苗高度应在10-15厘米之间,茎粗0.5-1厘米,叶色正常。
- 品种纯度:品种纯度需达到95%以上。
繁育技术
- 选地与整地:选择地势平坦、排水畅通、土壤肥沃、pH值在6.0-7.5的地块,整地前进行深耕,施足底肥,确保土壤松软。
- 播种: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播种时间为春、秋季,播种量根据土壤肥力和种苗需求确定。
- 田间管理:播种后及时覆盖遮网,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及时除草、施肥,保持田间通风透光,生长期间注意病虫害防治。
- 收获:当白术种苗生长至10-15厘米时,可进行收获,并进行修剪、分级、包装。
检验与包装
- 检验:白术种苗检验需符合GB/T 3543-2016《中药材检验通则》的要求。
- 包装:包装材料应无毒、无污染,包装规格需符合市场需求。
实施要点
提高种苗质量意识
各级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应高度重视白术种苗繁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白术种苗质量意识。
加强种苗生产技术培训
加强对白术种苗生产者的技术培训,提升其种植、管理、检验等技能,确保白术种苗质量。
完善种苗质量体系
建立健全白术种苗质量体系,加强对种苗生产、加工、检验和销售等环节的监管,确保白术种苗质量安全。
推广先进种植技术
推广应用白术种苗繁育的新技术、新方法,提高白术种苗的产量和品质。
加强市场监管
加大对白术种苗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苗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DB41/T 2518-2023《白术种苗繁育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升白术种苗质量、推动白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各级部门、科研单位和企业应携手合作,确保规程的有效实施,共同助力白术产业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