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1/T 2528-2023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研究

团体标准 613
《DB41/T 2528-2023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探讨,本文详细解读了规范内容,包括保护区划分原则、技术方法、勘界程序等,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和实施策略。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人口密度的持续攀升,集中式饮用水源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障饮用水安全,规范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界工作,我国最新颁布了《DB41/T 2528-2023 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界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文将深入解读《规范》的内涵,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大意义。

DB41/T 2528-2023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研究,DB41/T 2528-2023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勘界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研究,2,技术规范,2023,第1张

《DB41/T 2528-2023 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界技术规范》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界工作的技术性文件,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并于2023年起正式实施,该规范旨在指导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界工作,提升保护区划设的科学性和精确度,从而确保饮用水安全。

《规范》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所有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界工作,涵盖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

划界原则

《规范》明确了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界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1. 科学性:依据水源地水质、水量、水环境等数据,科学界定保护区范围。
  2. 合理性:保护区范围应合理划分,综合考虑水源地保护、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3. 可操作性:保护区划界工作应具备可操作性,便于管理、监测和执法。

划界方法

《规范》规定了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界的方法,具体包括:

  1. 调查:对水源地周边环境、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污染源等进行全面调查。
  2. 资料收集:收集水源地水质、水量、水环境等数据,为保护区划界提供依据。
  3.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水源地及周边地区的影像资料,辅助保护区划界。
  4. 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运用GIS技术对水源地及周边地区进行空间分析,确定保护区范围。

划界成果

《规范》要求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界成果应包括:

  1. 保护区范围图:标明保护区范围、边界线、保护等级等。
  2. 保护区划分说明:说明保护区划界的依据、原则、方法等。
  3. 保护区管理措施:提出保护区管理、监测、执法等方面的措施。

《规范》应用探讨

提高保护区划设的科学性

《规范》的发布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界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保护区划设的科学性和精确度。

促进饮用水安全

通过规范保护区划界工作,有助于保护水源地水质,确保饮用水安全。

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区划界工作的规范,有助于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执法力度

《规范》的实施为执法部门提供了依据,有助于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执法力度。

《DB41/T 2528-2023 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界技术规范》的发布对于我国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应充分运用《规范》的要求,提高保护区划设的科学性和精确度,确保饮用水安全,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标签: 2技术规范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