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地区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栽培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研究概览

团体标准 601
本研究解析了DB15/T 3277-2023规程,探讨了河套地区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栽培技术,通过研究,旨在提高混播效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持续优化,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栽培技术应运而生,为响应这一趋势,我国发布了DB15/T 3277-2023《河套地区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栽培技术规程》,为河套地区乃至全国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栽培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程,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河套地区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栽培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研究概览,河套地区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栽培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研究概览,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DB15/T 3277-2023《河套地区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栽培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针对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栽培的省级地方标准,该规程以河套地区为主要适用范围,旨在通过提高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栽培的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规程主要内容

混播品种选择

规程明确指出,应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土壤条件的青贮玉米和秣食豆品种,青贮玉米应选择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如‘京科青贮1号’、‘豫单958’等;秣食豆则应选择蛋白质含量高、适口性好的品种,如‘冀豆19’、‘中豆11’等。

播种时间与密度

规程建议在河套地区,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的播种时间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播种密度应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进行调整,一般青贮玉米密度为45万株/公顷,秣食豆密度为30万株/公顷。

肥水管理

规程强调肥水管理对混播作物产量的影响,在施肥方面,应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肥规律进行合理施肥,一般每公顷施纯氮150-200公斤、五氧化二磷100-150公斤、氧化钾100-150公斤,在水分管理方面,应根据作物需水规律进行灌溉,保持土壤水分适宜。

病虫害防治

规程要求加强对混播作物的病虫害防治,针对青贮玉米,重点防治玉米螟、纹枯病等;针对秣食豆,重点防治豆荚螟、锈病等。

收获与加工

规程要求在青贮玉米籽粒乳线出现时进行收获,以确保青贮品质,收获后,应及时晾晒、切碎,进行青贮,对于秣食豆,应在豆荚鼓起、豆粒饱满时收获,晾晒后进行脱粒、储存。

应用研究进展

混播模式优化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模式进行了优化,如改变播种顺序、调整播种比例等,以提高混播产量和品质。

肥水管理技术改进

针对河套地区水资源短缺、土壤盐碱化等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以改善混播作物的生长环境。

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

针对混播作物病虫害防治问题,研究人员开展了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技术的研究,以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果。

青贮品质提升

为提高青贮玉米的品质,研究人员开展了青贮添加剂、发酵工艺等方面的研究,以改善青贮饲料的口感、营养价值和适口性。

DB15/T 3277-2023《河套地区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栽培技术规程》为我国青贮玉米与秣食豆混播栽培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保障,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混播模式、改进肥水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以提高混播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