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标准化种植新规程发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DB15/T 3273-2023 紫苏生产技术规程》发布,旨在通过标准化种植,推动紫苏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紫苏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紫苏,这一兼具独特香气和药用价值的调味品及药材,其市场需求逐年增长,为了规范紫苏的生产,提升其种植的科技含量和产品质量,我国在2023年正式发布了《紫苏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273-2023),本文将围绕这一规程,深入探讨紫苏生产的关键技术要点。
紫苏生产的深远意义
紫苏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种植历史,其叶、茎、果实均可入药,具备降血压、抗炎、抗菌、抗氧化等多种保健功效,紫苏种植不仅为市场提供了优质的调味品和药材,更是保障了紫苏的品质与产量,规范紫苏生产,对于提升紫苏产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DB15/T 3273-2023《紫苏生产技术规程》的核心内容
选育优良品种
规程强调,紫苏生产应选择性状优良、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佳的品种,在选育过程中,要注重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以提高紫苏的抗逆性和适应性。
生产基地选择
紫苏生产基地应选择生态环境优越、土壤肥沃、排水条件良好的地区,且应远离污染源,确保产品质量。
生产基地建设
生产基地应配备完善的灌溉、排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设施,加强土壤管理,保持土壤肥力。
繁殖
紫苏繁殖可采用播种、扦插、分株等方法,播种时,注意控制播种量,保证发芽率;扦插和分株时,选择健康、无病虫害的植株进行繁殖。
收获与加工
紫苏成熟后,应及时收获,避免损伤,保证质量,收获后的紫苏应进行晾晒、筛选、清选等加工处理,以提高纯度和发芽率。
质量检测
紫苏质量检测包括外观、净度、发芽率、水分等指标,质量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种植过程中的优良表现。
包装与储存
紫苏包装应采用防潮、防霉、防虫的包装材料,储存过程中,应控制温度、湿度,确保质量。
紫苏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
加强生产技术培训
对生产者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紫苏生产技术水平,确保规程的顺利实施。
完善生产体系
建立健全紫苏生产体系,包括选育、生产基地建设、繁殖、加工、质量检测等环节。
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应加大对紫苏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农民参与紫苏生产,提高紫苏产业整体竞争力。
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推广应用生产新技术、新设备,提高紫苏生产效率和质量。
《紫苏生产技术规程》(DB15/T 3273-2023)的发布,为紫苏生产提供了标准化、规范化的技术指导,通过实施该规程,有助于提高紫苏质量,推动紫苏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