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819.2-2023,耕地污染风险评价规程深度解读

团体标准 604
深度解析《DB36/T 1819.2-2023》规程,针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重点关注风险评价,该规程详细阐述了风险评价的方法、流程和注意事项,旨在提高耕地利用安全性,保障人民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耕地污染问题愈发突出,对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确保耕地安全利用,降低耕地污染风险,我国正式发布了DB36/T 1819.2-2023《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规程》系列标准,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程的第二部分——风险评价。

DB36/T 1819.2-2023,耕地污染风险评价规程深度解读,DB36/T 1819.2-2023,耕地污染风险评价规程深度解读,2,食品安全,2023,第1张

规程背景及意义

DB36/T 1819.2-2023《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规程》第二部分——风险评价,旨在规范受污染耕地风险评价的方法和流程,为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科学决策依据,确保耕地安全利用,该规程的制定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保障食品安全:通过风险评价,能够及时发现并治理受污染耕地,减少农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2. 优化资源配置:风险评价有助于合理规划耕地利用,避免资源浪费,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3. 保护生态环境:对受污染耕地进行风险评价,有助于降低土壤污染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风险评价的主要内容

DB36/T 1819.2-2023《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规程》第二部分——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风险识别:识别受污染耕地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等。
  2. 风险估计: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评估其对农产品、环境和健康的潜在影响。
  3. 风险分析:分析风险因素与受污染耕地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风险等级。
  4.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土壤修复、农业技术改进、农产品安全等。
  5. 风险沟通:向相关部门、企业和公众传达风险评价结果,提高风险意识,促进风险共治。

风险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DB36/T 1819.2-2023《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规程》第二部分——风险评价采用以下方法与程序:

  1. 风险识别:通过调查、文献调研、专家咨询等方式,识别受污染耕地中的风险因素。
  2. 风险估计:采用定量或定性方法,对风险因素进行评估,确定风险水平。
  3. 风险分析:分析风险因素与受污染耕地之间的因果关系,确定风险等级。
  4.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土壤修复、农业技术改进、农产品安全等。
  5. 风险沟通:通过会议、报告、媒体等多种渠道,向相关部门、企业和公众传达风险评价结果。

DB36/T 1819.2-2023《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规程》第二部分——风险评价的制定,为我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风险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和治理受污染耕地,降低耕地污染风险,保障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部门和企业应积极贯彻落实该规程,共同推动我国耕地污染治理工作取得实效。

标签: 2食品安全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