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819.1-2023 解读,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规程总则要点及实施意义
《DB36/T 1819.1-2023》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规程第1部分,总则,该规程明确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和管理措施,旨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实施此规程有助于提升耕地污染治理水平,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及工业化步伐的加速,耕地污染问题愈发凸显,对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为有效控制和治理耕地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我国于2023年正式颁布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规程 第1部分:总则》(以下简称DB36/T 1819.1-2023),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的要点,并探讨其实施的深远意义。
DB36/T 1819.1-2023规程概述
DB36/T 1819.1-2023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的规范性文件,旨在规范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工作,提升耕地质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该规程内容丰富,本文将重点解读其中的第1部分:总则。
DB36/T 1819.1-2023规程要点
适用范围
DB36/T 1819.1-2023规程适用于我国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工作,涵盖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治理修复、监测等多个方面。
原则
-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在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过程中,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
- 分类指导、分区管理:根据受污染耕地的污染程度、土壤类型、地理位置等因素,实施分类指导和分区管理。
- 科学合理、经济可行:在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过程中,应遵循科学合理、经济可行的原则,确保治理修复措施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责任主体
- 政府:各级政府应加强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相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 企业:企业应承担起受污染耕地治理修复的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物排放,对已污染的耕地进行治理修复。
- 农民:农民应积极参与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工作,按照规程要求进行种植和管理,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实施意义
-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DB36/T 1819.1-2023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水平,降低农产品中污染物残留,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 优化生态环境:通过规范受污染耕地的治理修复,可以有效减少土壤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程的实施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种植低风险、高品质农产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 强化法律法规执行:DB36/T 1819.1-2023规程的发布实施,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助于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
DB36/T 1819.1-2023规程的发布实施,对于我国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与风险管控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企业、农民应共同努力,确保规程的有效实施,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优化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