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823-2015,金针菇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引领产业升级新标杆

团体标准 604
《DB36/T 823-2015 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为金针菇标准化种植提供了一套科学、规范的指导,旨在提升金针菇产量和质量,推动产业健康发展,成为引领行业标准的权威指南。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也随之增强,金针菇,作为一种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优质健康食品,其市场需求逐年攀升,为了确保金针菇的质量与产量,我国精心制定了《DB36/T 823-2015 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旨在通过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金针菇产业的整体水平,本文将深入解读《规程》的内容,以期为金针菇的生产者、消费者以及相关从业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DB36/T 823-2015,金针菇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引领产业升级新标杆,DB36/T 823-2015,金针菇标准化种植技术规程,引领产业升级新标杆,2,技术规程,创新,第1张

《规程》的背景与意义

《规程》的出台,旨在规范金针菇的生产流程,提升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并推动金针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金针菇产业的迅猛发展,市场上品种繁多、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日益突出,给消费者带来了诸多困扰。《规程》的制定,对于推动金针菇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规程》的主要内容

适用范围

《规程》适用于金针菇的种植、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旨在规范金针菇的生产过程,确保产品质量。

术语和定义

《规程》对金针菇、菌种、培养基、接种、出菇、采收、包装、运输等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定义,为金针菇生产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语言。

生产设施与环境

金针菇生产设施包括菇房、接种室、出菇室等,菇房应具备通风、保湿、保温、防潮、防虫等条件,环境温度控制在15-20℃,相对湿度控制在85%-95%。

菌种与培养基

菌种应选用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菌种,培养基应选用无污染、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原料,如棉籽壳、玉米芯、稻草等。

接种与培养

接种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污染,接种后,将菌袋置于培养室,控制温度、湿度,促进菌丝生长。

出菇与采收

当菌丝长满培养基后,转入出菇室,出菇期间,控制温度、湿度,促进菇蕾形成,当菇蕾长到一定阶段,即可采收。

包装与运输

金针菇包装应选用无毒、无污染、透气性好的材料,运输过程中,应注意防潮、防晒、防冻,确保金针菇品质。

质量要求

金针菇应具有鲜嫩的口感、丰富的营养和良好的外观,质量指标包括菌盖直径、菌柄长度、菌盖厚度、含水率等。

《规程》的实施与推广

  1. 生产者应严格按照《规程》的要求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2. 各级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针菇生产企业的监管,对不符合《规程》要求的生产企业进行整改。
  3. 消费者应关注金针菇产品质量,选择良好的生产企业和产品。

《DB36/T 823-2015 金针菇生产技术规程》的颁布,为金针菇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实施《规程》,我们有望提高金针菇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促进金针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中,金针菇产业应继续深化改革,创新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