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561-2021 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实战应用
《DB36/T 1561-2021 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旨在详细解读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规程涵盖了监测方法、技术要求、数据分析等内容,旨在提高思茅松毛虫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保障森林资源安全。
思茅松毛虫,作为我国南方松林生态系统中的头号害虫,以其繁殖之快、蔓延之广,对松林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保障我国松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及时出台了DB36/T 1561-2021《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DB36/T 1561-2021《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概述
作为我国首个针对思茅松毛虫监测的技术规程,该文件旨在规范思茅松毛虫的监测工作,提升监测工作的效率与精确度,规程内容涵盖了监测方法、指标、所需设备以及数据处理等多个方面。
规程主要内容解读
监测方法
规程明确了思茅松毛虫的监测方法,包括地面调查、空中调查和感测监测,地面调查是最为常见和基础的方法,涉及样方法、样线法和样带法;空中调查则适用于大面积松林的监测,通常采用飞机或无人机进行;感测监测则依赖于感测图像技术。
监测指标
规程对思茅松毛虫的监测指标进行了明确,包括虫口密度、虫态分布、发生面积以及危害程度等,这些指标对于了解害虫发生态势,为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至关重要。
监测设备
规程对监测设备提出了具体要求,包括调查工具、测量工具、监测仪器等,所有设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以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无误。
数据处理
规程对监测数据的处理提出了严格规范,要求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统计和上报,确保数据处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规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提高监测效率
通过规范监测工作,明确了监测方法、指标和设备等,规程有助于提高监测效率,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规程明确了思茅松毛虫的监测指标,为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监测数据可以及时掌握害虫发生情况,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促进松林资源可持续利用
思茅松毛虫的防治直接关系到我国南方松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施该规程,加强思茅松毛虫监测,有助于保护松林资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
DB36/T 1561-2021《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对于规范思茅松毛虫监测工作,保障我国松林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执行规程要求,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共同推动我国松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