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还田技术规范GB/T 25246-2010解读与应用指南
GB/T 25246-2010《畜禽还田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旨在指导畜禽粪便的科学还田,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土地肥力,规范涵盖还田技术、操作流程、环境监测等,适用于农业企业和养殖户,对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畜禽养殖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随之而来的是畜禽数量的激增,若不进行合理处理,不仅会导致环境污染,还可能影响土壤质量及农产品安全,为了规范畜禽还田技术,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我国于2010年颁布了《畜禽还田技术规范》(GB/T 25246-2010),本文将对该规范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作用。
《畜禽还田技术规范》(GB/T 25246-2010)概述
作为我国首个关于畜禽还田的行业标准,《畜禽还田技术规范》旨在指导畜禽的收集、处理、运输及还田等环节,确保畜禽还田的安全、高效,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其内容包括:
- 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类畜禽的还田技术。
- 技术要求:规定了畜禽的还田条件、还田方式、还田量、还田时间等。
- 安全卫生要求:明确了畜禽还田过程中对土壤、空气、水源等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安全卫生措施。
- 监测与评价:规定了畜禽还田效果的监测指标和方法,以及对还田效果的评估。
《畜禽还田技术规范》解读
还田条件
畜禽还田前,需确保经过充分发酵,消除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还需考虑以下条件:
- 土壤条件:土壤pH值应在6.5-8.5之间,有机质含量应高于2%。
- 气候条件:避免在高温、高湿、多雨季节进行还田。
- 作物需求: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合理确定还田量。
还田方式
畜禽还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直接还田:将发酵好的畜禽直接撒施于土壤表面,并进行翻耕。
- 堆肥还田:将畜禽与有机物料混合,进行堆肥发酵,待堆肥成熟后施用。
- 沼气发酵还田:将畜禽进行沼气发酵,将沼渣作为肥料还田。
还田量
畜禽还田量应根据土壤肥力、作物需求、性质等因素考虑,一般而言,每亩土地还田量不宜超过3000公斤。
还田时间
畜禽还田时间应选择在作物生长前期,如冬前或春耕前,以便充分腐熟和发挥肥效。
《畜禽还田技术规范》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 提高资源化利用效率:通过规范畜禽还田技术,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改善土壤质量:畜禽富含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还田后可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 保障农产品安全:规范畜禽还田技术,降低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对土壤和农产品的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畜禽还田技术有助于实现农业循环经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畜禽还田技术规范》对于规范畜禽还田技术、提高资源化利用效率、改善土壤质量和保障农产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执行该规范,推动我国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