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碳酰氯含量测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团体标准 602
本标准解析深入研究了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中碳酰氯含量的测定方法,采用关键技术与手段,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食品包装材料在食品生产与流通环节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塑料作为常用食品包装材料,凭借其轻便、耐用、易于成型的特性,在食品包装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塑料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如碳酰氯(COC),对食品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为确保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我国制定了DB13/T 1081.17-2009《食品用包装材料及制品 塑料 第17部分:碳酰氯含量的测定》标准,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深入解析,并探讨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碳酰氯含量测定的关键技术与方法。

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碳酰氯含量测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碳酰氯含量测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2,食品安全,测定方法,第1张

DB13/T 1081.17-2009标准概述

DB13/T 1081.17-2009是一项区域性标准,针对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及制品中碳酰氯含量的测定,该标准明确了碳酰氯含量的测定方法、试剂和仪器、试验步骤、结果计算等方面的要求,旨在为相关企业和检测机构提供科学、规范的检测依据。

碳酰氯含量的测定方法

比色法

比色法是DB13/T 1081.17-2009标准中推荐的一种测定碳酰氯含量的方法,该方法基于碳酰氯与显色剂发生反应,生成有色物质,通过比色测定其含量。

具体步骤如下:

  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剪碎,称取一定量,用适宜的溶剂溶解,过滤。
  2. 显色反应:将过滤后的溶液加入显色剂,混合均匀,静置一定时间。
  3. 比色测定:将显色后的溶液在特定波长下进行比色测定,根据标准曲线计算碳酰氯含量。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碳酰氯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利用碳酰氯在特定条件下能被特定试剂吸附,通过气相色谱分析,测定其含量。

具体步骤如下:

  1. 样品制备:将待测样品剪碎,称取一定量,用适宜的溶剂溶解,过滤。
  2. 吸附:将过滤后的溶液通过吸附柱,吸附碳酰氯。
  3. 洗脱:用适宜的溶剂洗脱吸附柱,收集洗脱液。
  4. 气相色谱分析:将洗脱液进行气相色谱分析,根据峰面积计算碳酰氯含量。

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

样品前处理

样品前处理是碳酰氯含量测定的重要环节,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际操作中,可根据待测样品的性质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溶剂、过滤方法和吸附剂等。

显色剂选择

显色剂的选择对比色法测定碳酰氯含量结果有较大影响,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显色剂的灵敏度、稳定性、选择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显色剂。

仪器设备

碳酰氯含量测定需要使用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这些仪器的性能和稳定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际操作中,应选用性能稳定、精度高的仪器设备。

检测条件优化

检测条件的优化是提高碳酰氯含量测定准确性的关键,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待测样品的性质和特点,优化检测条件,如色谱柱、流动相、检测波长等。

DB13/T 1081.17-2009《食品用包装材料及制品 塑料 第17部分:碳酰氯含量的测定》标准为食品用塑料包装材料中碳酰氯含量的测定提供了科学、规范的依据,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应根据待测样品的性质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试剂和仪器,优化检测条件,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通过不断完善碳酰氯含量测定技术,有助于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包装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