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T 1081.6-2009标准解析,食品包装材料塑料中偏二氯乙烯含量测定新方法研究

团体标准 603
本文对DB13/T 1081.6-2009标准进行解读,并研究食品用包装材料及制品中偏二氯乙烯含量的精确测定方法,旨在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水平,保障消费者健康。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迅猛发展,食品包装材料的应用范围日益广泛,为确保食品安全,对食品包装材料及制品的质量监管显得尤为关键,塑料作为最常见的食品包装材料,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我国制定了DB13/T 1081.6-2009《食品用包装材料及制品 塑料 第6部分:偏二氯乙烯含量的测定》这一国家标准,本文旨在对该标准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DB13/T 1081.6-2009标准解析,食品包装材料塑料中偏二氯乙烯含量测定新方法研究,DB13/T 1081.6-2009标准解析,食品包装材料塑料中偏二氯乙烯含量测定新方法研究,2,标准解读,食品安全,第1张

DB13/T 1081.6-2009标准是我国针对食品包装材料及制品中塑料部分的一项重要标准,它详细规定了塑料中偏二氯乙烯(Vinylidene Chloride,简称VDC)含量的测定方法,偏二氯乙烯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生产聚氯乙烯(PVC)等塑料材料,由于其潜在的毒性,长期接触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对食品包装材料中偏二氯乙烯含量的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测定方法

DB13/T 1081.6-2009标准中规定了两种测定偏二氯乙烯含量的方法:气相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适用于测定低沸点、热稳定性较好的化合物,其基本原理是,在一定条件下对样品进行加热,使偏二氯乙烯挥发,通过色谱柱分离,根据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

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一种适用于复杂样品分析的分离技术,具有分离度高、灵敏度高、操作简便等优点,其基本原理是,将样品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通过液相色谱柱进行分离,根据保留时间和峰面积进行定量分析。

应用中的关键问题

样品前处理

样品前处理是保证测定结果准确性的关键环节,DB13/T 1081.6-2009标准中对样品前处理方法进行了详细规定,实际操作中应根据样品特性和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前处理方法。

标准品和对照品

标准品和对照品是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依据,标准中对标准品和对照品的选择和使用进行了规定,实际操作中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选择和使用。

仪器设备

仪器设备的性能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标准中对仪器设备的要求进行了规定,实际操作中应选择符合标准要求的仪器设备,并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人员培训

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标准中对操作人员的培训要求进行了规定,实际操作中应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水平。

DB13/T 1081.6-2009《食品用包装材料及制品 塑料 第6部分:偏二氯乙烯含量的测定》是我国食品包装材料安全监管的重要标准,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操作,以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不断优化检测技术,提高检测水平,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