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4/T 1260-2016 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研究

团体标准 601
《DB64/T 1260-2016 黄土丘陵区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研究》是一项针对黄土丘陵区紫花苜蓿种植的技术规程研究,旨在提高苜蓿产量和质量,促进当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解读了规程内容,并探讨了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黄土丘陵区的生态环境改善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关键议题,紫花苜蓿,作为一种优质的豆科牧草,以其耐旱、耐寒、耐瘠薄等特性,在黄土丘陵区的推广种植显得尤为关键,本文旨在对《黄土丘陵区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DB64/T 1260-2016)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

DB64/T 1260-2016 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研究,DB64/T 1260-2016 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研究,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黄土丘陵区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概述

《黄土丘陵区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DB64/T 1260-2016)是我国专门针对黄土丘陵区紫花苜蓿种植而制定的技术标准,该规程于2016年正式发布,旨在规范紫花苜蓿的种植、管理、收获等环节,旨在提升紫花苜蓿的产量与品质,推动黄土丘陵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选址与整地

  1. 选择适宜的种植地:紫花苜蓿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排水良好、土层深厚的地块更佳,根据规程,土壤pH值宜控制在6.5-7.5之间。
  2. 整地:播种前需进行深耕,深度在20-30厘米,确保土壤松软,有利于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

处理

  1. 选择:选用粒大、饱满、无病虫害的紫花苜蓿种子。
  2. 处理:播种前用温水浸泡2-3小时,以提高发芽率。

播种

  1. 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一般在春季3-4月或秋季9-10月播种。
  2. 播种方法:采用条播或撒播,行距30-40厘米,株距15-20厘米。

田间管理

  1.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适时追施氮、磷、钾肥。
  2. 灌溉:干旱季节及时灌溉,保持土壤湿润。
  3. 除草:及时清除田间杂草,防止与紫花苜蓿竞争养分。
  4. 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

收获

  1. 收获时间:在紫花苜蓿盛花期,茎叶繁茂、成熟时进行收获。
  2. 收获方法:采用割晒或机械化收获。

规程应用研究

提高紫花苜蓿产量

遵循规程种植,通过优化种植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紫花苜蓿产量,据研究,遵循规程种植的紫花苜蓿产量比传统方法提高20%以上。

改善土壤肥力

紫花苜蓿具有固氮作用,能提升土壤肥力,遵循规程种植紫花苜蓿,有助于改善黄土丘陵区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促进生态恢复

紫花苜蓿生长期间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遵循规程种植紫花苜蓿,有助于黄土丘陵区生态恢复。

保障牧草供应

紫花苜蓿作为优质牧草,遵循规程种植,可以保障牧草供应,促进畜牧业发展。

《黄土丘陵区紫花苜蓿生产技术规程》对于黄土丘陵区紫花苜蓿种植具有深远意义,在实际生产中,应严格按照规程要求,优化种植技术,提升紫花苜蓿产量与品质,推动黄土丘陵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