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515-2021标准解析,春花生-晚稻轮作栽培技术应用与推广指南
《DB36/T 1515-2021 标准解读》深入剖析春花生-晚稻轮作栽培技术规程,推广高效轮作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本文详细阐述规程应用要点,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稳步前进,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春花生与晚稻轮作栽培技术,作为一种高效且环保的种植模式,近年来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为了进一步规范这一轮作模式,并提升其种植效益,我国正式发布了DB36/T 1515-2021《春花生-晚稻轮作栽培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详细解读,旨在为农业生产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规程背景及意义
春花生-晚稻轮作栽培技术是我国南方地区特有的传统种植模式,它具有以下显著优势:
- 优化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 降低病虫害发生率,减少农药使用;
- 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
- 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DB36/T 1515-2021《春花生-晚稻轮作栽培技术规程》的发布,旨在规范这一轮作模式,提高其种植效益,助力农业的绿色发展。
轮作布局
根据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合理规划春花生-晚稻轮作布局,一般要求春花生种植区域具备良好的排水条件,晚稻种植区域则需有优良的灌溉条件。
良种选用
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春花生和晚稻良种,确保品种具有抗病、抗逆性强和产量高的特点。
种植技术
- 春花生: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播种深度3-5厘米,行距40-50厘米,株距20-25厘米,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比例为1:0.5:0.5,生育期间注意病虫害防治。
- 晚稻:播种前进行浸种消毒,播种深度1-2厘米,行距20-25厘米,株距10-15厘米,施肥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比例为1:0.5:0.5,生育期间注意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防治
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注意轮换用药,避免病虫害产生抗药性。
收获与储藏
春花生成熟后及时收获,避免落粒,晚稻成熟后,根据市场需求进行适时收获,收获后,注意晾晒、储藏,防止霉变。
规程推广与应用
加强宣传培训
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提高农业生产者对春花生-晚稻轮作栽培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建立示范推广基地
在适宜地区建立春花生-晚稻轮作栽培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展示技术优势,带动周边地区推广应用。
加强政策扶持
政府应加大对春花生-晚稻轮作栽培技术的政策扶持力度,如提供良种补贴、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等支持。
深化产学研合作
鼓励科研院所、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各方共同参与春花生-晚稻轮作栽培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
DB36/T 1515-2021《春花生-晚稻轮作栽培技术规程》的发布,为我国春花生-晚稻轮作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加强宣传培训、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加强政策扶持和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措施,有望进一步推动春花生-晚稻轮作栽培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