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草地贪夜蛾田间调查技术规程解读及实战应用指南
《DB36/T 1502-2021 玉米草地贪夜蛾田间调查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为玉米草地贪夜蛾田间调查提供标准化操作流程,规程详细解读了调查方法、时间、样地设置等关键步骤,旨在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为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科学依据。
玉米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亦称玉米螟,是威胁玉米及其他作物的一种重大害虫,近年来,在我国玉米主产区,草地贪夜蛾的蔓延速度惊人,对玉米的产量与品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我国于2021年颁布了《玉米草地贪夜蛾田间调查技术规程》(DB36/T 1502-2021),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详细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要点。
《玉米草地贪夜蛾田间调查技术规程》解读
适用范围
本规程旨在指导玉米草地贪夜蛾的田间调查、监测与防控工作,适用于玉米、高粱、甜高粱等多种作物。
调查方法
- 样地选择:需综合考虑玉米种植面积、地形地貌、土壤类型等因素,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地。
- 调查时间:根据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学特性,通常在玉米生长的中后期进行。
- 调查方法:
- 人工调查:仔细检查玉米植株、叶鞘、叶缘等部位,记录虫害发生情况。
- 灯光诱捕:在玉米田边安装黑光灯,夜间进行草地贪夜蛾的捕捉。
- 性素诱捕:使用草地贪夜蛾性素诱捕器,专门捕捉雄蛾。
调查指标
- 虫口密度:指单位面积内草地贪夜蛾的虫口数量。
- 虫害程度:根据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 防治效果:通过对比防治前后的虫口密度和虫害程度等指标,评估防治效果。
数据处理与分析
- 数据统计: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 数据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草地贪夜蛾的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
规程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 调查人员需熟悉规程内容,熟练掌握调查方法。
- 调查时间应选在草地贪夜蛾发生的高峰期,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 调查方法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包括样地选择和调查指标等。
- 数据处理与分析需遵循科学、严谨的原则,确保结果的可信度。
- 结合当地草地贪夜蛾的具体发生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
《玉米草地贪夜蛾田间调查技术规程》(DB36/T 1502-2021)为我国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操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以保障玉米等作物的产量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