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4/T 1009-2009 中稻生产技术规范深度解读与实践应用分析

团体标准 602
《DB34/T 1009-2009 中稻生产技术规范解析与应用实践探讨》一文深入解析了中稻生产技术规范,从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文章结合实际应用,探讨了规范在中稻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为提高中稻产量和质量提供了有益参考。

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中稻种植技术因其高效、节能、省力的特点,在我国南方稻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DB34/T 1009-2009是我国中稻种植技术领域的一项关键标准,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标准,并结合实际生产案例,探讨中稻种植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DB34/T 1009-2009 中稻生产技术规范深度解读与实践应用分析,DB34/T 1009-2009 中稻生产技术规范深度解读与实践应用分析,2,现代化,技术规范,第1张

DB34/T 1009-2009 标准概览

DB34/T 1009-2009,即《中稻种植技术规范》,由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制定,该标准详细规定了中稻种植的术语定义、技术要求、播种量、播种方法、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对于提升中稻种植水平、保障粮食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DB34/T 1009-2009 标准详解

术语和定义

该标准对中稻种植过程中的关键术语进行了明确界定,如播种量、播种方法、田间管理等,为生产者提供了清晰的技术指导。

技术要求

  1. 品种选择:依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挑选适宜的品种,确保产量与品质的统一。
  2. 播种量: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科学确定播种量,避免过密或过稀。
  3. 播种方法:采用机械化播种,提升播种效率,确保播种均匀。
  4. 田间管理:强化水分管理,合理施肥,防治病虫害,确保稻苗健康成长。

播种量

播种量是影响中稻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DB34/T 1009-2009标准,播种量应依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来确定,通常中稻播种量为每亩1.5-2.5公斤。

播种方法

机械化播种是中稻生产的重要环节,DB34/T 1009-2009标准规定了以下播种方法:

  • 条播:均匀撒播在田面,用轮子压实。
  • 穴播:按一定距离挖穴,将种子播入穴中,压实。
  • 撒播:均匀撒播在田面,用轮子压实。

田间管理

  1. 水分管理:根据土壤墒情和稻苗生长情况,适时灌溉,保持田间湿润。
  2.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稻苗生长情况,合理施肥,满足稻苗的营养需求。
  3. 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防治,确保稻苗健康成长。

中稻生产技术应用实践探讨

品种选择

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如赣南地区可选用赣晚籼、赣晚优等品种。

播种量

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合理确定播种量,通常中稻播种量为每亩1.5-2.5公斤。

播种方法

采用机械化播种,提高播种效率,确保播种均匀,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田地情况选择条播、穴播或撒播。

田间管理

  1. 水分管理:根据土壤墒情和稻苗生长情况,适时灌溉,保持田间湿润。
  2.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和稻苗生长情况,合理施肥,满足稻苗的营养需求。
  3. 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及时防治,确保稻苗健康成长。

DB34/T 1009-2009中稻种植技术规范为我国中稻种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指导,在实际生产中,结合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及标准要求,合理选择品种、播种量、播种方法,加强田间管理,将有助于提升中稻种植水平,通过不断探索与实践,中稻种植技术在我国南方稻区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