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459-1997解析,专用小麦标准化进程探究
深入解析《DB23/T 459-1997》标准,探讨专用小麦的标准化发展历程,本文详细阐述了该标准对小麦品种、品质、种植技术等方面的规范,以及其对推动我国小麦产业升级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稳步迈进,小麦产业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品种培育、种植技术、加工利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规范小麦品种的培育、推广与使用,我国正式颁布了《DB23/T 459-1997 专用小麦》这一地方标准,本文将深入探讨该标准的背景、内容及其实施效果。
标准背景
《DB23/T 459-1997 专用小麦》由辽宁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制定发布,旨在规范专用小麦的品种培育、种植、加工及销售全流程,全面提升小麦产业的综合实力,自1997年实施以来,该标准在推动我国专用小麦产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适用范围
《DB23/T 459-1997 专用小麦》适用于我国专用小麦的品种培育、种植、加工及销售各个环节,涵盖小麦品种的特性、种植技术、加工工艺及产品质量等方面。
品种特性
专用小麦品种应具备以下特性:
- 产量高:单位面积产量应达到当地高产水平。
- 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出粉率等指标应达到国家标准。
- 抗病性强:对小麦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主要病害具有较强的抗性。
- 适应性强:在不同生态区域均能正常生长。
种植技术
- 选地:选择土层深厚、肥力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
- 播种:适时播种,确保苗全、苗齐、苗壮。
- 施肥:根据土壤肥力情况,合理施用氮、磷、钾等肥料。
- 田间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除草、灌溉等工作。
加工工艺
- 原料选择:选用符合标准要求的优质小麦品种。
- 加工工艺:采用先进的加工设备和技术,确保产品质量。
- 质量控制:对加工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
产品质量
- 感官指标:色泽、气味、口感等应符合国家标准。
- 理化指标:蛋白质含量、面筋含量、出粉率等应符合国家标准。
实施效果
- 推动了专用小麦产业发展:DB23/T 459-1997的实施,促进了专用小麦品种的培育、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规范化,提高了小麦产业的整体水平。
- 提高了小麦产品质量:通过实施该标准,专用小麦产品的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满足了市场需求。
- 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专用小麦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延伸,为农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民收入。
《DB23/T 459-1997 专用小麦》作为我国专用小麦产业的重要标准,对推动小麦产业发展、提高小麦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继续加强标准宣传、培训和实施,推动专用小麦产业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