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416-2019,农牧交错区乳用育成母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助力乳牛养殖效益提升

团体标准 603
《DB15/T 416-2019 农牧交错区乳用育成母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旨在提升乳牛养殖效益,通过科学饲养管理技术,优化农牧交错区乳用育成母牛的生产性能,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入。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飞速发展,乳用育成母牛养殖产业正逐步成长为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特别是在农牧交错区,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的特殊性,使得乳用育成母牛的饲养管理面临诸多挑战,为了提升乳牛养殖效益,我国在2019年正式发布了《DB15/T 416-2019 农牧交错区乳用育成母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文将围绕《规范》的核心内容进行阐述,探讨如何有效提升乳用育成母牛饲养管理技术水平。

DB15/T 416-2019,农牧交错区乳用育成母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助力乳牛养殖效益提升,DB15/T 416-2019,农牧交错区乳用育成母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助力乳牛养殖效益提升,2,创新,技术规范,第1张

《规范》的背景与意义

农牧交错区,即农业与牧业生产方式交织融合的地区,具有生态环境脆弱、气候条件恶劣、资源禀赋不足等特性,为乳用育成母牛的饲养管理带来了诸多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乳牛养殖的经济效益,我国相关部门发布了《规范》,旨在为农牧交错区乳用育成母牛饲养管理提供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

《规范》的主要内容

选址与规划

《规范》明确指出,乳用育成母牛养殖场应选址于地势平坦、排水良好、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的地区,养殖场的规划应遵循科学、合理、实用的原则,确保其布局、设施和设备满足生产需求。

环境控制

《规范》要求养殖场加强环境控制,确保牛舍内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指标符合乳用育成母牛的生长需求,具体措施包括安装通风设备、调整牛舍温度、定期清理、保持牛舍清洁等。

饲料营养

《规范》强调,饲料营养是乳用育成母牛生长、繁殖的关键,养殖场应根据牛的生长阶段、生理需求、饲料来源等因素,科学配制饲料,确保饲料的营养平衡,注重饲料的质量和安全,防止饲料中毒、污染等问题。

疾病防控

《规范》强调,疾病防控是乳用育成母牛养殖的重要环节,养殖场应建立健全疾病防控体系,定期进行消毒、免疫、驱虫等工作,降低疾病发生率,并加强对疫病疫情的监测和报告,确保养殖场的安全。

管理制度

《规范》要求养殖场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养殖管理水平,具体包括制定饲养管理操作规程、完善饲料采购、加工、储存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加强人员考核等。

提升乳用育成母牛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的措施

加强政策宣传与培训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规范》的宣传力度,提高养殖户对规范饲养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开展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水平。

强化技术创新与应用

鼓励养殖场引进、研发适合农牧交错区乳用育成母牛饲养的新技术、新设备,提高养殖效率。

加强合作与交流

养殖户之间、养殖户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乳用育成母牛饲养管理技术的提升。

完善产业链条

推动乳用育成母牛养殖产业链的完善,包括饲料生产、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提高乳牛养殖的整体效益。

《DB15/T 416-2019 农牧交错区乳用育成母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为我国乳用育成母牛养殖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通过贯彻落实《规范》,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提高养殖户的饲养管理水平,我国乳用育成母牛养殖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