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绿茶扁形茶加工技术规程,DB52/T 636-2023标准创新解析
DB52/T 636-2023标准解读,介绍了贵州绿茶扁形茶加工技术的最新规程,该规程在传统工艺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优化了加工流程,提高了茶叶品质,推动了贵州绿茶产业的革新与发展。
随着我国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绿茶作为我国茶叶的支柱品种之一,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贵州绿茶,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出丰富多样的茶叶品种和卓越的品质,为了进一步提升贵州绿茶的加工技术水平,确保茶叶品质的稳定与提升,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了DB52/T 636-2023《贵州绿茶 扁形茶加工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探讨其在贵州绿茶扁形茶加工技术中的关键作用。
规程背景
DB52/T 636-2023《贵州绿茶 扁形茶加工技术规程》是在总结我国茶叶加工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贵州绿茶的具体情况制定的,该规程旨在规范贵州绿茶扁形茶的加工流程,提升茶叶品质,助力贵州绿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适用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贵州省境内生产的扁形绿茶,涵盖湄潭翠芽、都匀毛尖、贵定云雾等多个品种。
加工工艺
- 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单芽,要求茶叶新鲜、完整、无病虫害。
- 摊青:将采摘的茶叶摊放在通风、阴凉处,摊青时间一般为2-4小时。
- 杀青:采用高温快速杀青,温度控制在120-140℃,时间约为2-3分钟。
- 揉捻:揉捻过程中,要求茶叶充分揉捻,使茶叶条索紧结,色泽翠绿。
- 干燥:采用低温慢烘,温度控制在60-80℃,时间约为1-2小时。
- 复火:将干燥后的茶叶进行复火,温度控制在80-100℃,时间约为30分钟。
质量要求
- 感官指标:茶叶外形扁平光滑,色泽翠绿,香气鲜爽,滋味鲜爽回甘,汤色清澈明亮。
- 理化指标:水分含量≤6%,总灰分含量≤6%,水浸出物含量≥30%。
包装、标识、运输和储存
- 包装:采用食品级包装材料,确保茶叶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品质。
- 标识:包装上应标明产品名称、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执行标准等。
- 运输: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光直射、潮湿、碰撞等,确保茶叶品质。
- 储存:储存环境应通风、干燥、避光,温度控制在10-25℃。
规程意义
DB52/T 636-2023《贵州绿茶 扁形茶加工技术规程》的发布实施,对贵州绿茶产业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 提高茶叶品质:规范加工工艺,确保茶叶品质的稳定与提升。
- 推动产业升级:促进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标准化,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 保障消费者权益:规范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购买到优质、安全的茶叶产品。
- 提升品牌形象:提升贵州绿茶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相信,在DB52/T 636-2023《贵州绿茶 扁形茶加工技术规程》的指导下,贵州绿茶产业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