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抗胞囊线虫病鉴定技术规程解析及DB14/T 1613-2023应用指南

团体标准 604
《DB14/T 1613-2023 大豆种质资源抗胞囊线虫病鉴定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是一项针对大豆种质资源抗胞囊线虫病鉴定的新技术规程,规程详细解读了鉴定方法、步骤及评价标准,旨在提高大豆抗病育种效率和资源利用,保障大豆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大豆产业的迅猛发展,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病性研究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大豆胞囊线虫病作为一种严重威胁大豆产量的病害,对大豆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有效防控大豆胞囊线虫病,提升大豆产量与品质,我国在2023年正式发布了《大豆种质资源抗胞囊线虫病鉴定技术规程》(DB14/T 1613-2023),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大意义。

大豆抗胞囊线虫病鉴定技术规程解析及DB14/T 1613-2023应用指南,大豆抗胞囊线虫病鉴定技术规程解析及DB14/T 1613-2023应用指南,2,技术规程,2023,第1张

DB14/T 1613-2023规程概述

《大豆种质资源抗胞囊线虫病鉴定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大豆种质资源抗胞囊线虫病鉴定的国家标准,该规程详细规定了大豆种质资源抗胞囊线虫病鉴定的方法、步骤、评价指标以及数据处理等,旨在为大豆育种、生产及科研提供科学、规范的鉴定技术参考。

鉴定方法

规程主要采用室内盆栽试验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大豆种质资源的抗胞囊线虫病鉴定,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室内盆栽试验:选取大豆种质资源,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播种、生长和病原接种,观察大豆植株的生长状况及胞囊线虫的发生情况。
  2. 田间试验:在适宜的田间环境中,按照规程要求进行大豆种植、管理、病原接种和观察,评估大豆种质资源的抗胞囊线虫病性能。

评价指标

规程从以下几方面对大豆种质资源抗胞囊线虫病性能进行评价:

  1. 胞囊数量:通过显微镜观察大豆根部的胞囊数量,以评估大豆种质资源的抗胞囊线虫病能力。
  2. 植株生长状况:观察大豆植株的生长速度、叶片颜色、根系发育等指标,以评估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病性。
  3. 产量:通过测定大豆籽粒产量,以评估大豆种质资源的抗胞囊线虫病性能。

数据处理

规程对室内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的数据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规程应用与意义

为大豆育种提供技术支持

DB14/T 1613-2023规程为大豆育种提供了科学、规范的鉴定技术,有助于育种专家筛选出具有抗胞囊线虫病性能的大豆种质资源,从而提升大豆品种的抗病性。

保障大豆生产安全

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降低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和危害,确保我国大豆生产的稳定和安全。

推动大豆产业发展

通过应用规程,提升大豆育种和生产的科技水平,将有力推动我国大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大豆种质资源抗胞囊线虫病鉴定技术规程》(DB14/T 1613-2023)为大豆抗病育种、生产及科研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规程的重要性,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鉴定,为我国大豆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标签: 2技术规程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