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马铃薯细菌害农药减施防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指南

团体标准 603
《DB15/T 3178-2023 黄河流域马铃薯细菌害农药减施防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旨在指导黄河流域马铃薯种植者通过减施农药有效防控细菌性病害,规程详细解读了减施技术的操作步骤和要点,旨在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同时减少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农药减量使用和病害防控已成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方向,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区域,马铃薯细菌病害的发生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有效减少农药使用,提升马铃薯生产效益,我国发布了DB15/T 3178-2023《黄河流域马铃薯细菌害农药减施防控技术规程》,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黄河流域马铃薯细菌害农药减施防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指南,黄河流域马铃薯细菌害农药减施防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指南,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DB15/T 3178-2023《黄河流域马铃薯细菌害农药减施防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黄河流域马铃薯细菌害农药减施的防控技术指南,该规程秉持科学、实用、高效的原则,充分考虑了黄河流域马铃薯种植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农药减施和病害防控措施。

规程核心内容解读

病害监测与预警

规程强调建立马铃薯细菌害监测体系,定期对田间病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及时掌握病害动态,通过现代技术手段,构建病害预警系统,为农民提供科学合理的防控建议。

农药减施技术

  1. 合理轮作:规程建议在马铃薯种植区推行轮作制度,以减少病原菌的积累,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2. 选用抗病品种:推广抗病性强、产量高的马铃薯品种,从根本上降低病害的发生。
  3. 加强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合理灌溉,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长环境。
  4.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农药、天敌昆虫等生物防治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防控技术

  1. 物理防治:采用网室、遮网等物理措施,降低病害的传播。
  2. 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合理使用农药,严格控制用药量,避免产生抗药性。
  3. 生态防治:优化田间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规程应用与推广

  1. 提升农民素质: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农民对农药减施和病害防控的认识,使其掌握相关技术。
  2. 加强技术指导: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应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确保规程得到有效实施。
  3. 政策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药减施和病害防控的投入,鼓励企业研发新型生物农药,降低农药使用量。
  4. 建立监测体系:建立健全马铃薯细菌害监测体系,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DB15/T 3178-2023《黄河流域马铃薯细菌害农药减施防控技术规程》的发布与实施,对于黄河流域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规程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农药使用量,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