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苔茶地理标志产品加工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
《DB5206/T 168-2023 地理标志产品石阡苔茶加工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为地理标志产品石阡苔茶加工提供规范,详细阐述加工技术、质量控制、包装标识等,旨在提升石阡苔茶品质,促进产业发展。
随着我国茶叶产业的蓬勃发展,地理标志产品——石阡苔茶,凭借其独特的品质与风味,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青睐,为了规范石阡苔茶的加工技术,提升产品质量,保障消费者权益,贵州省制定了地方标准《DB5206/T 168-2023 地理标志产品 石阡苔茶加工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该规程,并探讨其在石阡苔茶加工中的应用。
《DB5206/T 168-2023 地理标志产品 石阡苔茶加工技术规程》详细规定了石阡苔茶的原料选择、加工工艺、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包装、标签、运输及储存等方面的要求,该规程适用于石阡苔茶的加工生产,旨在确保其品质与特色得以传承。
原料要求
- 种植基地:石阡苔茶种植基地应位于海拔500-1000米之间,土壤类型为黄壤或红壤,pH值控制在4.5-5.5之间。
- 茶树品种:选用具有石阡苔茶特色的优良品种,如石阡苔茶1号、石阡苔茶2号等。
- 原料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要求新鲜、无病虫害、无杂质。
加工工艺
- 摘采:采摘时间一般在春季,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
- 初制:包括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
- 杀青:采用高温快速杀青,时间控制在30秒左右。
- 揉捻:采用手工揉捻或机械揉捻,揉捻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
- 干燥:采用烘干机或晒晾,干燥至含水量在6%以下。
- 精制:包括筛分、筛理、复火等工序。
- 筛分:将初制茶筛分出不同等级。
- 筛理:对筛分出的茶叶进行筛理,去除杂质。
- 复火:将筛理后的茶叶进行复火,提高茶叶品质。
质量要求
- 外观:石阡苔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翠绿,匀长。
- 汤色:汤色清澈明亮,呈黄绿色。
- 香气:香气清新,具有石阡苔茶特有的香气。
- 滋味:滋味鲜爽,回甘持久。
- 叶底:叶底嫩绿,匀整。
检验方法
- 外观检验:观察茶叶的外形、色泽、匀整度等。
- 汤色检验:观察茶汤的颜色、亮度等。
- 香气检验:嗅闻茶叶的香气。
- 滋味检验:品尝茶叶的滋味。
- 叶底检验:观察茶叶的叶底色泽、匀整度等。
包装、标签、运输和储存
- 包装:采用食品级包装材料,确保茶叶的卫生和安全。
- :标签应标明产品名称、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执行标准等。
- 运输:运输过程中应避免光直射、潮湿、碰撞等,确保茶叶品质。
- 储存:储存环境应通风、干燥、避光,温度控制在10-25℃之间。
《DB5206/T 168-2023 地理标志产品 石阡苔茶加工技术规程》的实施,为石阡苔茶的加工生产提供了规范化指导,通过严格执行该规程,有助于提升石阡苔茶的品质与特色,推动石阡苔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规程的实施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放心、优质的石阡苔茶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