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DB42/T 2106-2023解析与应用

团体标准 603
《DB42/T 2106-2023 芋疫病抗性室内离体接种鉴定技术规程详解与应用》详细介绍了芋疫病抗性室内离体接种鉴定技术,包括原理、材料、操作步骤、结果分析等,旨在为芋疫病抗性育种提供技术支持。

芋疫病,作为一种常见且危害严重的芋类作物病害,对芋的产量与品质造成了极大影响,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芋疫病,提升芋类作物的抗病能力,我国制定了《DB42/T 2106-2023 芋疫病抗性室内离体接种鉴定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这一规程,并探讨其在芋疫病抗性育种中的实际应用。

芋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DB42/T 2106-2023解析与应用,芋疫病抗性鉴定技术规程DB42/T 2106-2023解析与应用,2,技术规程,2023,第1张

DB42/T 2106-2023规程概览

《DB42/T 2106-2023 芋疫病抗性室内离体接种鉴定技术规程》详细规定了芋疫病抗性室内离体接种鉴定技术的基本原则、操作流程、结果评估及数据处理等方面,旨在为芋类作物抗芋疫病品种的筛选、鉴定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规程的核心内容

基本原则

  1. 坚持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 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3. 保障试验材料和人员的安全。

操作步骤

  1. 试验材料准备:选取典型芋类作物品种,进行表面消毒和离体培养;
  2. 接种:将芋疫病菌接种于离体培养的芋类作物叶片上;
  3. 培养:将接种后的叶片置于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培养;
  4. 观察:定期检查接种叶片的病斑发展情况,记录病斑直径;
  5. 结果判定:根据病斑直径和生长状况,评估芋类作物品种的抗芋疫病性。

结果判定

  1. 根据病斑直径和生长状况,将品种分为高抗、中抗、中感、高感四个等级;
  2. 高抗:病斑直径小于5mm,生长状况良好;
  3. 中抗:病斑直径5-10mm,生长状况一般;
  4. 中感:病斑直径10-20mm,生长状况较差;
  5. 高感:病斑直径大于20mm,生长状况极差。

数据处理

  1. 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处理试验数据;
  2. 计算抗病指数,以评价芋类作物品种的抗芋疫病性。

规程的应用

芋疫病抗性育种

通过该规程,筛选出高抗芋疫病性的芋类作物品种,为抗性育种提供材料。

抗病性评价

利用规程对芋类作物品种进行抗病性评价,为生产上推广抗病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抗病性鉴定

对已选育的芋类作物品种进行抗病性鉴定,确保品种的抗病性能。

《DB42/T 2106-2023 芋疫病抗性室内离体接种鉴定技术规程》为芋疫病抗性育种提供了坚实的支持,规程的推广与应用,有助于提升芋类作物品种的抗病性,为我国芋类作物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我们应继续推广和应用该规程,为芋疫病的防控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

标签: 2技术规程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