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型白酒基酒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解析及实践研究

团体标准 601
《DB52/T 1767-2023 酱香型白酒基酒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解读与应用研究》主要解读了酱香型白酒基酒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旨在提高酱香型白酒质量,通过研究,为酱香型白酒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酱香型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国白酒产业的蓬勃兴起,酱香型白酒凭借其独特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为了规范酱香型白酒基酒的生产和质量控制,保障市场供应的稳定性和消费者权益,我国在2023年正式发布了《DB52/T 1767-2023 酱香型白酒基酒质量评价技术规范》,本文将对该技术规范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大意义。

酱香型白酒基酒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解析及实践研究,酱香型白酒基酒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解析及实践研究,2,技术规范,2023,第1张

《DB52/T 1767-2023 酱香型白酒基酒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由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旨在规范酱香型白酒基酒的生产、检验和评价流程,该规范适用于我国境内生产、销售和使用的酱香型白酒基酒,涵盖了习酒、郎酒等众多知名品牌。

技术规范主要内容

定义与术语

规范对酱香型白酒基酒进行了明确定义,即以高粱、小麦等为主要原料,通过固态发酵、蒸馏、陈酿等工艺精制而成的白酒,规范对“酸度”、“酯度”、“酒精度”等关键术语进行了详细定义,为后续评价提供了明确的标准。

技术要求

规范对酱香型白酒基酒的技术要求涵盖了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等方面。

  1. 感官指标:要求酱香型白酒基酒色泽清澈透明,香气浓郁,口感醇厚,回味悠长。
  2. 理化指标:包括酒精度、总酸、总酯、甲醇、杂醇油等,规定酒精度在38.0%-60.0%之间,总酸在0.5-1.5g/L之间,总酯在1.5-4.0g/L之间,甲醇含量不高于0.4g/L,杂醇油含量不高于0.15g/L。
  3. 微生物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等,要求细菌总数不高于10万个/mL,大肠菌群不高于30个/100mL,致病菌不得检出。

检验方法

规范详细规定了酱香型白酒基酒的检验方法,包括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评价方法

规范对酱香型白酒基酒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规定,包括评分法、等级划分法等,充分考虑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微生物指标等因素,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技术规范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规范生产过程

《DB52/T 1767-2023 酱香型白酒基酒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的发布,对酱香型白酒基酒的生产过程进行了规范,有助于提高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降低生产风险。

保障消费者权益

该规范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酱香型白酒基酒的质量,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升消费者对酱香型白酒的信任度。

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通过规范酱香型白酒基酒的生产、检验和评价,有助于推动白酒产业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白酒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DB52/T 1767-2023 酱香型白酒基酒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酱香型白酒基酒的生产、检验和评价提供了有力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应严格按照规范要求,确保酱香型白酒基酒的质量,推动我国白酒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标签: 2技术规范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