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1/T 3848-2023标准发布,小长臂虾种质鉴定规范助力产业升级

团体标准 601
《DB21/T 3848-2023》标准发布,规范小长臂虾种质鉴定,助力产业发展迈向新高度。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蓬勃发展,虾类养殖已经成为一项至关重要的经济产业,小长臂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作为我国独有的优质养殖品种,以其生长迅速、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等显著特点,深受养殖户和消费者的青睐,为确保小长臂虾养殖产业的稳健发展,规范种质鉴定工作显得尤为关键,为此,我国正式发布了DB21/T 3848-2023《小长臂虾种质鉴定规范》,为我国小长臂虾种质鉴定提供了权威的标准和依据。

DB21/T 3848-2023标准发布,小长臂虾种质鉴定规范助力产业升级,DB21/T 3848-2023标准发布,小长臂虾种质鉴定规范助力产业升级,2,2023,产业健康发展,第1张

规范背景

近年来,随着小长臂虾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种质退化、病害频发等问题逐渐凸显,为解决这些问题,加强种质鉴定工作显得尤为重要,DB21/T 3848-2023《小长臂虾种质鉴定规范》的发布,旨在提升小长臂虾种质鉴定水平,推动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小长臂虾养殖生产、种质资源保护、科学研究等领域中的种质鉴定工作。

术语和定义

本规范中涉及到的术语和定义包括:种质、纯种、杂交、遗传多样性、遗传稳定性和适应性等。

鉴定方法

本规范规定了小长臂虾种质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

  1. 形态学鉴定:观察虾体形态特征,如体长、体色、螯长等。
  2. 分子生物学鉴定:采用DNA分子标记技术,对虾进行检测,分析其遗传多样性。
  3. 生长性能鉴定:测定虾的生长速度、饲料利用率等指标。
  4. 抗病性能鉴定:观察虾对常见病害的抵抗力。

鉴定程序

  1. 收集样本:从养殖场、种质资源库等收集虾样。
  2. 样本处理:对收集到的虾样进行清洗、消毒、称重等处理。
  3. 形态学鉴定:观察虾体形态特征,记录数据。
  4. 分子生物学鉴定:提取虾的DNA,进行PCR扩增、测序等操作。
  5. 生长性能鉴定:设置不同养殖条件,观察虾的生长性能。
  6. 抗病性能鉴定:对虾进行病原菌感染实验,观察其抗病能力。
  7. 评价:根据鉴定结果,对虾的种质进行评价。

鉴定报告

鉴定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1. 样本:样本来源、数量、采集时间等。
  2. 鉴定方法:形态学鉴定、分子生物学鉴定、生长性能鉴定、抗病性能鉴定等。
  3. 鉴定结果:虾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稳定性、适应性等。
  4. 评价:根据鉴定结果,对虾的种质进行评价。

规范意义

DB21/T 3848-2023《小长臂虾种质鉴定规范》的发布,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提高种质鉴定水平,确保小长臂虾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
  2. 为养殖户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其选择优质虾苗。
  3. 促进种质资源保护,为我国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4. 加强国内外种质交流,提升我国在水产养殖领域的地位。

DB21/T 3848-2023《小长臂虾种质鉴定规范》的发布,为我国小长臂虾养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本规范,推动小长臂虾养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