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847-2023 靶斑病防治技术规程,助力产业绿色健康发展的科学指南
《DB36/T 1847-2023 靶斑病防治技术规程》旨在通过科学防控手段,有效治理靶斑病,保障相关产业健康发展,提高防治效果,降低经济损失。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的迅猛发展,靶斑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其影响日益凸显,对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应对这一挑战,保障农业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在2023年正式发布了《靶斑病防治技术规程》(DB36/T 1847-2023),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广大农业种植者提供科学的靶斑病防控指导。
《靶斑病防治技术规程》(DB36/T 1847-2023)全面涵盖了靶斑病的识别、监测、防治策略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的内容,旨在指导生产者在实际操作中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作物产量,提升品质,减少靶斑病的危害。
靶斑病的识别与监测
识别
靶斑病的主要症状是叶片上出现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斑中心通常呈灰白色,边缘为褐色,病情严重时,病斑会蔓延至整个叶片,导致叶片干枯、脱落,甚至整株植物死亡。
监测
靶斑病的监测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
- 田间调查:定期对植株进行检查,记录病斑的数量、面积和发病程度。
- 病原菌检测:采集病叶样本,送至实验室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 病情指数调查:根据病害的严重程度,计算病情指数,以评估病害的发生情况。
靶斑病的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
- 合理轮作:避免与葫芦科作物连作,实施轮作制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 选择抗病品种:选择具有较强抗病性的品种,从源头上降低病害风险。
-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和灌溉,保持土壤适宜的湿度,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
化学防治
- 选用高效低毒农药:根据靶斑病的发病规律,选择高效且低毒的农药进行防治。
- 合理用药:根据病情指数和农药使用说明,确定用药剂量、次数和方法。
- 交替用药:为防止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应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
生物防治
- 利用天敌:引入捕食性天敌,如瓢虫、草蛉等,以控制靶斑病的发生。
- 微生物农药:使用拮抗微生物,如木霉菌、白僵菌等,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靶斑病防治效果评价
- 田间调查:通过对比防治前后的病斑数量、面积和发病程度,评估防治效果。
- 病情指数调查:计算防治前后的病情指数,进一步评估防治效果。
- 经济效益分析:结合防治成本、产量和品质的变化,全面评估防治的经济效益。
《靶斑病防治技术规程》(DB36/T 1847-2023)为我国农业种植者提供了科学的防控靶斑病的指南,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作物品种等具体情况,结合该规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靶斑病防治方案,确保农业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