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DB43/T 2703-2023,犬类狂犬病免疫技术规范,共筑宠物健康防线
《DB43/T 2703-2023 犬类动物狂犬病免疫技术规范解读》旨在提高宠物狂犬病免疫效果,保障宠物健康,加强防疫屏障,该规范详细阐述了免疫技术要求,助力宠物主人了解免疫知识,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宠物犬逐渐成为众多家庭不可或缺的伙伴,狂犬病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传染病,时刻提醒着我们防范的重要性,为此,我国在2023年颁布了《DB43/T 2703-2023 犬类动物狂犬病免疫技术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本文旨在对《规范》进行详细解读,旨在帮助广大宠物主人了解狂犬病免疫技术,共同守护宠物健康,构建坚实的防疫防线。
《规范》背景及意义
狂犬病,一种由狂犬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犬、猫等温血动物咬伤传播,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为加强犬类动物狂犬病免疫工作,我国制定了《规范》,旨在规范犬类动物狂犬病免疫技术,提高免疫效果,降低狂犬病发病率。
《规范》主要内容
- 免疫对象:所有犬类动物,包括家犬、流浪犬等。
- 免疫剂型:应使用国家批准的狂犬病疫苗,包括灭活疫苗和重组疫苗。
- 免疫程序:首次免疫应在犬类动物出生后3个月龄以上进行,免疫间隔时间为3个月,首次免疫后,应进行加强免疫,加强免疫间隔时间为6个月。
- 免疫方法:注射免疫,具体操作如下:
- 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如犬的颈部肌肉;
- 消毒注射部位;
- 将疫苗缓慢注入肌肉;
- 注射后观察犬只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 免疫效果评价:免疫后,应定期对犬只进行抗体检测,确保免疫效果。
- 免疫记录:免疫单位应建立犬类动物狂犬病免疫档案,记录免疫时间、疫苗批号、免疫剂量等。
免疫注意事项
- 确保疫苗质量:购买疫苗时,要选择正规渠道,确保疫苗质量。
- 严格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免疫间隔时间、免疫剂量等均需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 注意犬只反应:注射疫苗后,要观察犬只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
- 加强宣传培训:免疫单位应加强对宠物的宣传培训,提高宠物对狂犬病免疫的认识。
《DB43/T 2703-2023 犬类动物狂犬病免疫技术规范》的发布,为我国犬类动物狂犬病免疫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广大宠物主人应认真学习《规范》,积极配合免疫工作,共同为宠物健康和人类安全筑牢防疫屏障,政府、相关部门和免疫单位也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狂犬病免疫的认识,为我国狂犬病防控工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