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辽河流域红干椒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规范解析
《DB15/T 2525.5-2023 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规范第5部分》详细介绍了西辽河流域红干椒的栽培技术,包括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使用方法、种植时间、施肥管理等内容,旨在提高红干椒的产量和质量。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已成为新时代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广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我国正式颁布了DB15/T 2525.5-2023《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规范》,该规范的第5部分专门针对西辽河流域红干椒的栽培技术进行了详尽的规定,以下,我们将对该规范进行深入解读。
背景
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土地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宜,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红干椒作为该地区的特色产品,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还承载着农民增收的希望,传统地膜栽培技术存在地膜残留、土壤污染、作物生长受限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DB15/T 2525.5-2023《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规范》第5部分应运而生。
栽培品种
规范要求选用抗病、优质、高产的红干椒品种,如辽椒1号、辽椒2号等,这些品种具有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产量高等特点,为红干椒的高产稳产奠定了基础。
栽培季节
红干椒栽培季节一般在春季,具体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而定,一般选择在3月底至4月初进行播种。
土壤准备
规范要求选用排水良好、土壤肥沃的沙壤土或壤土,播种前,进行深耕、晒土、施肥等准备工作,确保土壤肥力充足,为红干椒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处理
规范要求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预防病虫害,消毒方法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或用1%的溶液浸泡30分钟。
播种
规范要求采用条播或穴播方式,播种深度为2-3厘米,播种后,覆盖一层薄土,保持土壤湿润,为红干椒的发芽提供适宜条件。
地膜覆盖
规范要求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进行覆盖,厚度为0.008-0.010毫米,地膜覆盖可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减少杂草生长,有利于红干椒的生长。
田间管理
- 施肥:红干椒生长期间,需施用氮、磷、钾等肥料,一般基肥施用有机肥,追肥施用复合肥,施肥量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进行合理调整。
- 灌溉:红干椒生长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灌溉方法可采用滴灌、喷灌等。
- 病虫害防治:规范要求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防治病虫害,化学防治药剂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收获
红干椒成熟后,应及时收获,收获时间一般在8月底至9月初,收获方法可采用人工采摘或机械采摘。
规范意义
DB15/T 2525.5-2023《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规范》第5部分对西辽河流域红干椒栽培技术进行了详细规定,具有以下意义:
- 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土壤污染。
- 提高红干椒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 为我国地区红干椒栽培提供参考。
DB15/T 2525.5-2023《全生物降解地膜栽培技术规范》第5部分为西辽河流域红干椒栽培提供了科学、实用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