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版玉米田杂草农药减施防控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实践指导
《DB15/T 2932-2023 玉米田杂草农药减施防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实践,旨在通过科学合理减少农药使用,有效防控玉米田杂草,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规程详细阐述了减施防控技术要点,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为玉米种植者提供指导。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玉米作为我国关键的粮食作物,其产量与品质的提升对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玉米田杂草问题长期制约着玉米产量与品质的提升,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我国最新发布了《DB15/T 2932-2023 玉米田杂草农药减施防控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本文将深入解读《规程》,并探讨其在玉米田杂草防控中的应用实践。
《DB15/T 2932-2023 玉米田杂草农药减施防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玉米田杂草防控的技术规程,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控手段,实现玉米田杂草农药的减量使用,从而保障玉米产量与品质,并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规程》主要内容
《规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 玉米田杂草的种类及发生规律
- 玉米田杂草农药减施的原则和目标
- 玉米田杂草防控技术
- 玉米田杂草农药减施的监测与评价
《规程》解读
玉米田杂草的种类及发生规律
《规程》指出,玉米田杂草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菊科杂草等,杂草的发生与玉米的生长周期紧密相关,通常在玉米播种后至拔节期杂草发生较为严重。
玉米田杂草农药减施的原则和目标
《规程》强调,玉米田杂草农药减施应遵循以下原则:
-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 合理用药,减少残留
- 科学施肥,促进作物生长
- 加强监测,及时防治
农药减施的目标包括:
- 降低玉米田杂草危害程度
- 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
- 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
玉米田杂草防控技术
《规程》提出了玉米田杂草防控技术,主要包括:
-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草品种,合理轮作,清除田间杂草等。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控制杂草生长。
- 物理防治:采用除草剂、地膜覆盖、机械除草等方法,降低杂草发生。
- 化学防治: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除草剂,降低农药使用量。
玉米田杂草农药减施的监测与评价
《规程》要求对玉米田杂草农药减施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价,主要包括:
- 杂草发生情况监测
- 农药使用量监测
- 农药残留监测
- 玉米产量和品质评价
应用实践
农业防治
在玉米田种植抗(耐)草品种,可以有效降低杂草发生,合理轮作、清除田间杂草等农业防治措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杂草危害。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可以有效控制杂草生长,利用草蛉、瓢虫等天敌昆虫控制禾本科杂草;利用菌剂、等微生物控制莎草科杂草。
物理防治
采用除草剂、地膜覆盖、机械除草等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杂草发生,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
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除草剂,降低农药使用量,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 合理选择除草剂品种,避免重复使用
- 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避免过量使用
- 选择适宜的施药时期,提高防治效果
- 加强田间管理,降低农药残留
《DB15/T 2932-2023 玉米田杂草农药减施防控技术规程》为我国玉米田杂草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防控措施,实现玉米田杂草农药减施,保障玉米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