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2/T 3477-2023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规程发布,推动产业升级效益提升

团体标准 602
《DB22/T 3477-2023 红螯螯虾池塘养殖技术规程》发布,旨在推动红螯螯虾养殖产业升级,通过规范化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效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猛发展,红螯螯虾凭借其高蛋白、低脂肪的优良品质,市场需求逐年攀升,为规范红螯螯虾池塘养殖技术,提升养殖效益,确保产品质量,我国于2023年正式发布了《红螯螯虾池塘养殖技术规程》(DB22/T 3477-2023),本文将围绕这一规程,对红螯螯虾池塘养殖技术进行深入解析。

DB22/T 3477-2023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规程发布,推动产业升级效益提升,DB22/T 3477-2023 红螯螯虾养殖技术规程发布,推动产业升级效益提升,2,技术规程,2023,第1张

《红螯螯虾池塘养殖技术规程》(DB22/T 3477-2023)详细规定了红螯螯虾池塘养殖的场地选择、水源要求、水质管理、苗种选择、放养密度、饲料投喂、病害防治、收获与运输等方面的技术标准,该规程旨在指导我国红螯螯虾池塘养殖生产,助力产业技术升级。

场地选择与水源要求

  1. 场地选择:红螯螯虾池塘养殖场地宜选在水源充沛、水质优良、交通便利、环境宁静的区域,池塘面积以0.5-2亩为宜,水深控制在1.5-2.5米。

  2. 水源要求:水源应来自无污染的河流、湖泊或地下水,水质需符合GB 11607-89《渔业水质标准》。

水质管理

  1. 水质监测:定期监测池塘水质,包括水温、pH值、溶解氧、氨氮、亚盐氮等关键指标。

  2. 水质调节:根据水质监测结果,适时调整水质,如水温过高,可采取加水降温;pH值过高或过低,可使用生石灰或碳酸氢钠进行调节。

  3. 水质净化:定期使用生物滤料、活性炭等净化水质,提升水质。

苗种选择与放养密度

  1. 苗种选择:选择健康、无病害、生长势良好的红螯螯虾苗种。

  2. 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苗种规格和生长周期,合理确定放养密度,一般放养密度为每亩2000-3000尾。

饲料投喂

  1. 饲料选择:选择适合红螯螯虾生长的优质饲料,如鱼粉、豆粕、玉米等。

  2. 投喂方法:根据红螯螯虾的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性,采用定时、定点、定量的投喂方法。

  3. 投喂量:根据红螯螯虾的摄食情况和生长速度,适时调整投喂量。

病害防治

  1. 预防措施:加强池塘管理,保持水质良好;定期消毒池塘,杀灭病原体。

  2. 治疗措施:发现病害时,及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如使用抗生素、消毒剂等。

收获与运输

  1. 收获时间:根据市场需求和红螯螯虾的生长情况,适时收获。

  2. 收获方法:采用捕捞工具,如虾笼、虾网等,进行捕捞。

  3. 运输:运输过程中,保持红螯螯虾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防止虾体受损。

《红螯螯虾池塘养殖技术规程》(DB22/T 3477-2023)的发布,为我国红螯螯虾养殖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遵循规程要求,加强养殖管理,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将有助于提升红螯螯虾养殖效益,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标签: 2技术规程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