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助力薏米产业升级,DB36/T 1972-2024 薏米栽培技术规程解读

团体标准 601
《DB36/T 1972-2024 薏米栽培技术规程》旨在通过标准化种植流程,提升薏米产量与品质,推动薏米产业可持续发展,规程涵盖了薏米从播种到收获的各个环节,为种植者提供科学指导。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薏米作为一种营养价值丰富、药用价值显著的农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为了规范薏米栽培技术,提升薏米产量与品质,我国正式颁布了DB36/T 1972-2024《薏米栽培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探讨该规程的背景、核心内容及其深远意义。

标准化助力薏米产业升级,DB36/T 1972-2024 薏米栽培技术规程解读,标准化助力薏米产业升级,DB36/T 1972-2024 薏米栽培技术规程解读,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背景

薏米,古称薏苡、苡仁,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重要农作物,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由于薏米栽培技术参差不齐,导致薏米产量与品质波动较大,影响了市场供应和消费者权益,为此,我国制定了DB36/T 1972-2024《薏米栽培技术规程》,旨在规范薏米栽培技术,提高薏米产量与品质。

选地与整地

薏米对土壤适应性较强,但以排水良好、土层深厚、肥力较高的砂壤土为佳,根据规程,薏米栽培地应选择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方,土壤pH值以5.5-6.5为宜,整地前需清除杂草、树根等杂物,深翻土壤,确保土壤疏松。

处理

薏米应选用优质、高产、抗病、适应性强的品种,播种前,需进行消毒处理,以预防病虫害,消毒方法可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泡30分钟,捞出晾干后播种。

播种与定苗

薏米播种时间一般在春季,具体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而定,播种前,将土地整理成畦,畦宽1.2-1.5米,畦高20-30厘米,播种量根据土壤肥力和品种特性而定,一般每亩播种量20-25公斤,播种后,覆盖土壤,保持土壤湿润。

田间管理

薏米生长期间,需进行适时浇水、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干旱,施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氮、磷、钾肥,除草宜在薏米生长前期进行,避免影响薏米生长。

收获与加工

薏米成熟期一般在8月底至9月初,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而定,成熟后,应及时收获,避免薏米脱落,收获后,将薏米晾晒至水分含量在15%以下,进行脱粒、筛选、分级等加工处理。

实施意义

DB36/T 1972-2024《薏米栽培技术规程》的实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1. 规范薏米栽培技术,提高薏米产量与品质。
  2. 促进薏米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市场供应。
  3. 提高农民种植薏米的积极性,增加农民收入。
  4. 为薏米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原料,提升产品竞争力。

DB36/T 1972-2024《薏米栽培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对我国薏米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推广薏米栽培技术规程,为薏米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