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3638-2024解读,农牧交错区土蝗防控技术新规程
《DB15/T 3638-2024》详细阐述了农牧交错区土蝗防控技术规程,该规程针对土蝗防治提出了具体措施,包括监测、预警、防治方法及效果评估等,旨在有效降低蝗灾对农牧业的影响,保障生态平衡。
土蝗,作为一种对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的害虫,在我国广大的农牧交错地带分布广泛,对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为了有效遏制土蝗的滋生与危害,我国特制定了《农牧交错区土蝗防控技术规程》(DB15/T 3638-2024),本文将对此规程进行深入解读,旨在为我国农牧交错区土蝗的防控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该规程由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正式发布,其核心目标在于规范农牧交错区土蝗的防控技术,提升防控成效,确保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规程内容丰富,共分为七个章节,涵盖了从总则到效果评价的全面指导原则和方法。
调查与监测
规程明确提出,土蝗防控工作应从详尽的调查与监测工作开始,调查内容涉及土蝗的发生面积、密度及其发生规律等关键信息,监测手段包括样方法、目测法以及灯光诱捕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全面掌握土蝗的动态,为后续的防治策略制定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防治策略
规程强调土蝗防控应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原则,提出的防治策略包括:
- 农业防治:通过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实施轮作和间作,有效减少土蝗的发生区域。
- 物理防治:运用黄板、网捕等物理手段,降低土蝗的密度。
-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生物、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手段,控制土蝗的种群数量。
- 化学防治:在必要时,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以控制土蝗的危害。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土蝗防控的关键手段,规程推荐以下物理防治方法:
- 黄板诱捕:在蝗虫活跃期,设置黄板诱捕器,捕捉成虫。
- 网捕:在蝗虫发生区域设置网捕器,进行有效捕捉。
- 人工捕杀:组织人力在蝗虫发生高峰期进行人工捕杀。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土蝗防控的有效途径,规程提出以下生物防治方法:
- 利用天敌:引入或释放土蝗的天敌,如蝗虫捕食螨、蝗虫病原菌等。
- 利用病原微生物:使用蝗虫病原菌,如蝗虫白僵菌、蝗虫绿僵菌等,来控制土蝗的数量。
- 利用昆虫素:利用昆虫激素干扰蝗虫繁殖,降低其种群数量。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作为辅助手段,规程建议以下化学防治方法:
- 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
- 根据土蝗的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施药时机和方法。
- 注意农药的合理使用,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效果评价
规程要求对土蝗防控效果进行定期评估,评估内容涉及防治面积、防治效果、农药使用量等多个方面,以确保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农牧交错区土蝗防控技术规程》(DB15/T 3638-2024)为我国农牧交错区土蝗防控提供了科学指导,通过实施这一规程,有望降低土蝗的发生密度,减少农作物损失,从而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规程中的各项技术,以提升土蝗防控的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