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程助力,DB42/T 2255-2024 推动水稻抗稻瘟病鉴定技术,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DB42/T 2255-2024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规程》为我国水稻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关键技术支持,规范稻瘟病鉴定流程,提高水稻品种抗病性,保障粮食安全。
随着我国水稻产业的蓬勃发展,稻瘟病作为水稻生产中的关键病害,对水稻的产量与品质构成了严峻挑战,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稻瘟病的爆发,我国在2024年正式发布了《DB42/T 2255-2024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本文将深入探讨《规程》的出台背景、核心内容及其深远意义。
背景
稻瘟病是全球水稻种植区普遍存在的病害,对水稻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近年来,我国水稻种植面积持续扩大,稻瘟病的发生和蔓延趋势愈发明显,为有效遏制稻瘟病的蔓延,提升水稻产量与品质,我国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规程。
《DB42/T 2255-2024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规程》涵盖了以下关键方面:
- 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我国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工作,包括品种筛选、抗病性评价、抗病鉴定等。
- 抗病性鉴定方法:规程明确了田间自然诱发鉴定、人工接种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鉴定三种方法,以满足不同研究阶段和需求。
- 田间自然诱发鉴定:在适宜稻瘟病发生的地区,通过设置不同抗病性水稻品种的田间对比试验,观察并记录稻瘟病的发生情况,以此评价品种的抗病性。
- 人工接种鉴定: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对水稻品种进行稻瘟病菌接种,观察并记录稻瘟病的发生情况,以此评价品种的抗病性。
- 分子标记辅助鉴定:利用分子标记技术,检测水稻品种中抗病基因的存在与否,辅助评价品种的抗病性。
- 抗病性评价标准:规程规定了不同抗病性等级的划分标准,包括高度抗病、抗病、中抗、感病和高度感病。
实施意义
《DB42/T 2255-2024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规程》的实施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 提升水稻品种抗病性:通过规程的实施,有助于筛选出具有较高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为我国水稻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 控制稻瘟病发生:规程的实施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淘汰感病品种,降低稻瘟病的发生风险,保障水稻生产安全。
- 促进水稻产业健康发展: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水稻品种质量,提升我国水稻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 推动科技进步: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推动水稻抗病育种研究,为我国水稻产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DB42/T 2255-2024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鉴定技术规程》的发布和实施,对我国水稻产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认真贯彻落实规程,加强水稻抗病育种研究,为我国水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