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蚜虫监测预报技术规程,DB64/T 951-2014,助力苜蓿产业稳健发展

团体标准 601
《DB64/T 951-2014 苜蓿蚜虫监测预报技术规程》为苜蓿产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指导,规范蚜虫监测预报方法,保障苜蓿产量与质量。

随着我国苜蓿产业的迅猛发展,苜蓿作为高品质牧草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苜蓿蚜虫作为一类关键害虫,其危害性不容小觑,为了有效遏制苜蓿蚜虫的扩散,提升苜蓿的产量与品质,我国制定了《苜蓿蚜虫监测预报技术规程》(DB64/T 951-2014),本文将深入剖析该规程的背景、核心内容及其深远意义。

苜蓿蚜虫监测预报技术规程,DB64/T 951-2014,助力苜蓿产业稳健发展,苜蓿蚜虫监测预报技术规程,DB64/T 951-2014,助力苜蓿产业稳健发展,2,技术规程,产业健康发展,第1张

规程背景

苜蓿蚜虫作为我国苜蓿生产领域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广泛分布、繁殖迅速,对苜蓿的生长发育带来极大威胁,长期以来,我国在苜蓿蚜虫的防治工作中,面临着防治效果不理想、成本高昂、技术滞后等诸多挑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农业部门联合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苜蓿蚜虫的监测、预报及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编制了《苜蓿蚜虫监测预报技术规程》。

监测方法

规程明确了苜蓿蚜虫的监测方法,包括调查方法、监测指标和监测时间等:

  1. 调查方法:采用样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苜蓿地块进行蚜虫调查。
  2. 监测指标:主要监测蚜虫的发生密度、危害程度及防治效果。
  3. 监测时间:根据蚜虫的发生规律,一般在苜蓿生长的关键时期进行监测,如春季返青期、花期和越夏期等。

预报方法

规程提出了苜蓿蚜虫的预报方法,包括气象预报、历史数据分析和专家预报等:

  1. 气象预报:根据气象预报,分析蚜虫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预测蚜虫的发生趋势。
  2. 历史数据分析: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总结蚜虫的发生规律,预测蚜虫的发生程度。
  3. 专家预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蚜虫发生趋势的预测。

防治方法

规程明确了苜蓿蚜虫的防治方法,包括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等: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资源,降低蚜虫的发生密度。
  2. 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降低防治成本。
  3. 物理防治:通过清除杂草、加强田间管理等措施,降低蚜虫的发生。

实施意义

  1. 提升苜蓿产量与品质:通过有效防治苜蓿蚜虫,降低蚜虫对苜蓿的危害,提高苜蓿产量与品质。
  2. 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苜蓿作为优质牧草,其产量与品质直接影响畜牧业的生产,有效防治苜蓿蚜虫,有利于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3. 降低防治成本:规程提出的防治方法,有利于降低防治成本,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4. 推动苜蓿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监测、预报和防治苜蓿蚜虫,推动苜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苜蓿蚜虫监测预报技术规程》的制定与实施,对于提升我国苜蓿产业的生产水平,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农业部门、科研机构和苜蓿种植户应认真贯彻落实规程,共同为我国苜蓿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