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褐斑病监测预报技术规程,DB64/T 947-2014,助力苜蓿产业稳健发展的权威指南

团体标准 601
《DB64/T 947-2014 苜蓿褐斑病监测预报技术规程》是保障苜蓿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指南,旨在通过规范监测预报技术,有效预防和控制苜蓿褐斑病,确保苜蓿产量和质量。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苜蓿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牧草资源,其种植面积逐年攀升,已然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支柱,苜蓿褐斑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病害,对苜蓿的生长和产量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有效防治苜蓿褐斑病,保障苜蓿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制定了DB64/T 947-2014《苜蓿褐斑病监测预报技术规程》,本文将深入解析该规程的核心内容,旨在为苜蓿种植者提供有益的指导。

苜蓿褐斑病监测预报技术规程,DB64/T 947-2014,助力苜蓿产业稳健发展的权威指南,苜蓿褐斑病监测预报技术规程,DB64/T 947-2014,助力苜蓿产业稳健发展的权威指南,2,技术规程,产业健康发展,第1张

DB64/T 947-2014《苜蓿褐斑病监测预报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苜蓿褐斑病监测预报的技术规程,于2014年正式颁布,该规程旨在规范苜蓿褐斑病的监测、预报及防治工作,提升苜蓿种植者的防治意识和能力,确保苜蓿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监测预报技术规程的主要内容

监测指标

  1. 病情指数:苜蓿褐斑病病情指数是衡量病害发生程度的关键指标,根据病害症状,将苜蓿叶片划分为0级(无病)、1级(病斑占叶片面积的1-5%)、2级(病斑占叶片面积的6-10%)、3级(病斑占叶片面积的11-20%)、4级(病斑占叶片面积的21-40%)、5级(病斑占叶片面积的41-60%)、6级(病斑占叶片面积的61-80%)、7级(病斑占叶片面积的81-100%)。

  2. 病叶率:指病叶占全部叶片的百分比。

  3. 病斑直径:指单个病斑的最大直径。

监测方法

  1. 田间调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苜蓿田,定期进行田间调查,记录病情指数、病叶率、病斑直径等指标。

  2. 室内鉴定:采集病叶样本,进行显微镜观察和病原菌鉴定。

预报方法

  1. 趋势预报:根据历史病害发生数据,分析病害发生趋势,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病害的发生情况。

  2. 概率预报:结合气象条件和病害发生规律,预测病害发生的概率。

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清除田间病残体、加强田间管理等。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手段。

  3. 化学防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

规程的实施与推广

  1. 加强宣传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苜蓿种植者对苜蓿褐斑病监测预报技术规程的认识。

  2. 建立监测预报体系:各级部门要建立健全苜蓿褐斑病监测预报体系,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 推广防治技术:将苜蓿褐斑病监测预报技术规程与防治技术相结合,提高防治效果。

DB64/T 947-2014《苜蓿褐斑病监测预报技术规程》为我国苜蓿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通过加强监测预报和防治工作,可以有效降低苜蓿褐斑病的发生和危害,保障苜蓿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助力我国畜牧业迈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