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64/T 1067.1-2015苜蓿机械化生产耕整地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

团体标准 601
《DB64/T 1067.1-2015坡台地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解析了坡台地苜蓿耕整地技术,详细介绍了机械化生产流程与应用,旨在提高苜蓿产量与质量。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苜蓿这一兼具饲料作物与绿色食品原料双重身份的作物,其种植面积正逐年增长,针对坡台地苜蓿的机械化生产,我国制定了《坡台地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DB64/T 1067.1-2015)的第一部分——耕整地,为苜蓿种植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操作指南,本文将深入解析这一规程,旨在为苜蓿种植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DB64/T 1067.1-2015苜蓿机械化生产耕整地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DB64/T 1067.1-2015苜蓿机械化生产耕整地技术规程解析与应用,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耕整地技术要点

耕作深度

根据土壤特性和苜蓿的生长习性,耕作深度通常应控制在15-20厘米,过浅的耕作不利于苜蓿根系的发展,而过深的耕作则可能破坏土壤结构。

耕作时间

耕作应在苜蓿播种前完成,以确保土壤充分熟化,从而促进苜蓿的发芽和生长。

耕作方式

采用深翻与浅耕相结合的方法,以改善土壤结构并提升土壤肥力。

耕作顺序

先进行深翻,再进行浅耕,确保土壤均匀耕作。

耕整地操作方法

深翻

使用拖拉机牵引的深翻犁进行耕作,深度控制在15-20厘米,注意保持耕作方向一致,避免出现重叠或漏耕现象。

浅耕

深翻后,使用旋耕机进行浅耕,耕作深度控制在5-10厘米,在浅耕过程中,需调整旋耕机的转速和耕作深度,以确保耕作效果。

耕后

耕作完成后,使用轮对土壤进行压实,使土壤表面平整,有利于苜蓿的发芽和生长。

注意事项

耕作前准备

了解土壤质地、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耕作机械和耕作方法。

耕作过程监控

耕作过程中,注意观察土壤状况,适时调整耕作深度和耕作方式。

耕后处理

耕作结束后,及时进行土壤压实,确保土壤表面平整。

减少土壤扰动

耕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土壤扰动,避免破坏土壤结构。

及时播种

耕作后,及时进行苜蓿播种,确保苜蓿生长周期。

《坡台地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耕整地,为苜蓿种植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操作指南,在实际生产中,苜蓿种植者应严格遵守规程要求,以提高苜蓿产量和品质,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为耕整地技术的具体应用案例:

案例一:某地区坡台地苜蓿种植面积较大,土壤质地为壤土,气候条件适宜苜蓿生长,根据规程,种植者采用了深翻与浅耕相结合的方法,使用深翻犁进行深翻,深度控制在15-20厘米;使用旋耕机进行浅耕,深度控制在5-10厘米,耕作完成后,使用轮对土壤进行压实,确保土壤表面平整,通过科学耕整地,苜蓿产量提高了20%,品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案例二:某地区坡台地苜蓿种植面积较小,土壤质地为沙土,气候条件较为干燥,根据规程,种植者选择了浅耕方式,耕作深度控制在5-10厘米,耕作完成后,及时进行土壤压实,确保土壤表面平整,通过科学耕整地,苜蓿生长状况良好,产量稳定。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坡台地苜蓿机械化生产技术规程》第1部分:耕整地在实际生产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苜蓿种植者应认真学习并运用规程要求,提高苜蓿产量和品质,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