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5/T 419-2024标准解析,农牧交错区奶牛饲养管理技术革新助力行业发展
DB15/T 419-2024新标准解读,聚焦农牧交错区奶牛饲养管理,规范技术流程,提升行业整体水平,引领我国奶牛养殖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迅猛发展,奶牛作为关键的经济动物,其饲养与管理技术的精进显得尤为关键,为此,我国正式颁布了新的行业标准DB15/T 419-2024《农牧交错区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该规范旨在对农牧交错区的奶牛饲养管理进行标准化,提升奶牛的生产效能和产品质量,助力畜牧业的持续发展,以下是该标准的核心内容解读。
标准背景
农牧交错区,即农业与牧业交汇、相互影响的区域,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对奶牛的饲养管理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DB15/T 419-2024标准的制定,正是为了解决农牧交错区奶牛饲养管理中存在的难题,提升奶牛的生产效能和抗病力,降低饲养成本,确保奶源的安全。
标准主要内容
产地环境要求
标准明确要求,农牧交错区的奶牛饲养场必须拥有优良的生产环境,包括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等,以确保奶牛的健康成长。
饲料管理
在饲料管理方面,标准对饲料的来源、质量、储存、加工等环节设定了严格的标准,确保饲料的营养均衡与食品安全。
饲养管理
标准对奶牛的饲养密度、饲料投放、操作流程、卫生防疫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旨在提升奶牛的生产效能和抵御疾病的能力。
疾病防控
标准强调加强奶牛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对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环境保护
标准要求奶牛饲养场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包括废水处理、排放、噪音控制等。
质量控制
标准对奶产品的质量进行了严格规定,涵盖了奶源、加工、包装、运输等各个环节,确保奶产品的质量安全。
标准实施意义
- 提升奶牛生产性能:通过规范饲养管理,提高奶牛的生产效能,增加奶产量。
- 保障奶源安全:强化疾病防控和质量控制,确保奶源安全,满足消费者需求。
- 降低饲养成本:通过优化饲养管理,提高饲料利用率,有效降低饲养成本。
- 推动产业发展:标准的实施将促进农牧交错区奶牛饲养业的健康发展,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DB15/T 419-2024《农牧交错区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的颁布,为农牧交错区奶牛的饲养管理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各相关企业和养殖户应积极学习并严格执行该标准,携手共进,助力我国奶牛饲养业的可持续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