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与防控技术规程解析及实践探索

团体标准 602
《DB41/T 2661-2024 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和防控技术规程》解读与应用实践,旨在为黄淮稻麦轮作区提供灰飞虱监测与防治的标准化指导,规程详细阐述了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监测方法及防控措施,通过实际应用,有效提升了该地区稻麦作物的病虫害防治水平。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速,黄淮稻麦轮作区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其作物产量与品质对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灰飞虱作为一种关键农业害虫,其发生与防治一直是农业生产中的难题,为有效指导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的监测与防控工作,我国出台了《DB41/T 2661-2024 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监测与防控技术规程》,本文将对该规程进行深入解读,并探讨其实际应用中的具体实践方法。

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与防控技术规程解析及实践探索,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测报与防控技术规程解析及实践探索,2,技术规程,现代化,第1张

《DB41/T 2661-2024 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监测与防控技术规程》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监测与防控的技术规程,该规程详细阐述了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监测方法和防控措施,为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

  1. 外形特征:灰飞虱体长约2-3毫米,呈灰褐色,头部较小,触角较长,身体扁平,翅膜透明。
  2. 生活习性:灰飞虱具有趋光性和趋湿性,偏好温暖、湿润的环境,在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主要在麦田和稻田中繁殖。
  3. 发生规律:灰飞虱一年发生4-5代,以成虫在麦田、稻田等处越冬,春季,随着气温升高,灰飞虱开始繁殖,对作物造成危害。

灰飞虱的监测方法

  1. 田间调查:在灰飞虱发生初期,定期对田间灰飞虱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其发生数量、分布规律等。
  2. 标准地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按照规程要求进行标准地调查,记录灰飞虱发生数量、危害程度等。
  3. 预报:根据历史资料、气象条件和田间调查结果,结合灰飞虱的发生规律,预测其发生趋势。

灰飞虱的防控措施

  1. 农业防治:合理轮作,减少灰飞虱的越冬场所;加强田间管理,提高作物抗虫能力。
  2.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防治手段,降低灰飞虱的种群密度。
  3. 化学防治:在灰飞虱发生高峰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规程应用实践

  1. 加强培训:组织农民、农业技术人员学习《DB41/T 2661-2024 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监测与防控技术规程》,提高其防治水平。
  2. 田间调查:严格按照规程要求进行田间调查,准确掌握灰飞虱的发生情况。
  3. 预报:结合历史资料、气象条件和田间调查结果,准确预测灰飞虱的发生趋势。
  4. 防控措施:根据灰飞虱的发生情况,采取相应的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措施,降低灰飞虱的危害。

《DB41/T 2661-2024 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监测与防控技术规程》为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认真贯彻规程要求,加强监测与防控工作,确保农业生产顺利进行,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黄淮稻麦轮作区灰飞虱的防治工作将面临更多挑战,我们应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规程,提高防治效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