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耕作新里程,DB41/T 2631-2024 小麦免(少)耕沟播技术规程发布
《DB41/T 2631-2024 小麦免(少)耕沟播生产技术规程》发布,引领农业绿色发展,推动小麦种植技术革新,助力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农业绿色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小麦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的革新对于提升产量、维护生态环境具有深远意义,DB41/T 2631-2024《小麦免(少)耕沟播生产技术规程》的正式发布,为小麦种植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指导,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绿色发展的进程,本文将对该规程的背景、内容及其实施意义进行深入剖析。
规程背景
- 环境保护需求:传统小麦种植模式存在土壤侵蚀、化肥农药滥用等问题,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广免(少)耕沟播技术势在必行。
- 产量提升需求:面对人口增长和耕地资源减少的双重压力,提高小麦产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任务,免(少)耕沟播技术以其保水、保肥、抗逆性强等特点,有助于显著提升小麦产量。
- 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广免(少)耕沟播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适用范围:规程适用于我国小麦主产区,包括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等地区。
- 技术路线:规程明确了小麦免(少)耕沟播的技术路线,涵盖了整地、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各个环节。
- 整地:规程要求采用免(少)耕整地技术,减少土壤扰动,保护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
- 播种:规程规定了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深度等参数,确保小麦生长发育良好。
- 施肥:规程要求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 病虫害防治:规程提出了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降低农药使用量。
- 收获:规程要求根据小麦成熟情况,适时收获,确保产量和品质。
实施意义
- 生态环境保护:免(少)耕沟播技术可减少土壤侵蚀,降低化肥农药使用量,保护生态环境。
- 提高产量:规程中的技术措施有助于提高小麦产量,满足我国粮食需求。
- 节省劳动力:免(少)耕沟播技术简化了农业生产流程,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
-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规程的实施有助于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详细解读
- 整地:采用免(少)耕整地技术,减少土壤扰动,保护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具体操作包括:选用适合免(少)耕的机械设备,根据土壤质地、水分状况等因素合理确定整地深度,整地前进行土壤调查,了解土壤肥力状况,为施肥提供依据。
- 播种:规程要求在适宜的播种时间进行播种,确保小麦生长发育良好,具体操作包括:选择优质小麦品种,根据品种特性确定播种量,根据土壤质地、水分状况等因素确定播种深度,采用精量播种技术,提高播种质量。
- 施肥:规程要求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具体操作包括:施用有机肥,如农家肥、绿肥等,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氮、磷、钾等化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 病虫害防治:规程提出了病虫害防治措施,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降低农药使用量,具体操作包括:选用抗病虫害品种,提高小麦自身抗病能力;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如释放天敌、使用生物农药等;物理防治,如设置防虫网、诱虫灯等;化学防治,合理使用农药,降低农药使用量。
- 收获:规程要求根据小麦成熟情况,适时收获,确保产量和品质,具体操作包括:观察小麦成熟度,确定收获时间;采用机械化收获,提高收获效率;注意收获过程中的操作规范,确保小麦品质。
DB41/T 2631-2024《小麦免(少)耕沟播生产技术规程》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小麦种植业的绿色发展,提升小麦产量,保护生态环境,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各地应积极推广该规程,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