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苜蓿草颗粒加工技术规程,标准化助力苜蓿草颗粒品质提升
《DB51/T 684-2007 紫花苜蓿草颗粒加工技术规程》为提升苜蓿草颗粒品质提供标准化指导,规范加工流程,确保产品质量,推动苜蓿草颗粒产业健康发展。
紫花苜蓿,作为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牧草,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种植与利用,为了提升苜蓿草的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我国特地制定了《紫花苜蓿草颗粒加工技术规程》(DB51/T 684-2007),本文将围绕这一规程,深入探讨紫花苜蓿草颗粒加工技术,旨在为我国苜蓿草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紫花苜蓿草颗粒加工技术规程》概述
DB51/T 684-2007《紫花苜蓿草颗粒加工技术规程》是我国首个专门针对紫花苜蓿草颗粒加工的行业标准,该规程对紫花苜蓿草颗粒的原料要求、加工工艺、产品质量、检验方法、包装、运输及储存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紫花苜蓿草颗粒加工技术
原料要求
紫花苜蓿草颗粒加工的原料需满足以下条件:新鲜、无病虫害、无杂质;水分含量控制在15%以下;原料长度介于5至10厘米。
加工工艺
紫花苜蓿草颗粒的加工流程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 原料预处理:对紫花苜蓿草进行晾晒、切割、清洗等处理,以去除杂质和多余水分。
- 粉碎:将预处理后的原料粉碎成颗粒状。
- 混合:将粉碎后的颗粒与豆粕、玉米粉等营养成分混合,以提升营养价值。
- 成型:将混合后的原料进行压制,形成均匀的颗粒。
- 冷却:对成型后的颗粒进行冷却处理,以防止温度过高导致颗粒变形。
- 包装:将冷却后的颗粒进行密封包装,确保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要求
紫花苜蓿草颗粒的质量要求包括颗粒外观、水分、蛋白质含量、灰分含量等,具体要求如下:
- 颗粒外观:均匀、表面光滑、无破损。
- 水分:控制在12%以下。
- 蛋白质含量:18%以上。
- 灰分含量:10%以下。
检验方法
紫花苜蓿草颗粒的检验方法包括外观检验、水分测定、蛋白质含量测定、灰分含量测定等。
包装、运输和储存
紫花苜蓿草颗粒的包装应采用防潮、防霉、防污染的材料,运输过程中需保持干燥、通风、防潮,储存时应放置在干燥、通风、阴凉处。
DB51/T 684-2007《紫花苜蓿草颗粒加工技术规程》的制定,为我国紫花苜蓿草颗粒加工提供了标准化依据,遵循该规程,有助于提升苜蓿草颗粒的品质,提高其利用率,推动我国苜蓿草产业的健康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应继续深化对该规程的研究与应用,为我国苜蓿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