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1/T 1659-2013,鸡腿菇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助力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指引
《DB51/T 1659-2013 鸡腿菇菌种生产技术规程》是指导鸡腿菇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文件,规范了菌种生产技术,确保鸡腿菇品质,助力行业持续发展。
鸡腿菇,以其丰富的营养和鲜美的口感,在我国市场上备受青睐,为了规范鸡腿菇菌种的生产,提升菌种品质,确保鸡腿菇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特地制定了《鸡腿菇菌种生产技术规程》(DB51/T 1659-2013),本文将对该规程的菌种生产、培养条件、接种方法以及出菇管理等方面进行深入解读。
菌种生产
菌种来源
鸡腿菇菌种的选择至关重要,应优先选用那些具有优良特性、抗病能力强、产量高的菌株,菌种来源可包括野生菌株、人工选育菌株以及引进菌株。
菌种制备
在制备鸡腿菇菌种时,需选用合适的培养基,如PDA培养基、麦芽汁培养基等,制备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灭菌条件,以保证菌种的纯度。
菌种繁殖
菌种繁殖分为菌种和二级菌种,菌种繁殖时,可采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法;二级菌种繁殖时,则采用液体菌种或固体菌种繁殖法。
菌种保存
鸡腿菇菌种应保存在4℃的冰箱中,保存期限一般为6个月,在此期间,每月需检查一次菌种的生长情况,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培养条件
温度
鸡腿菇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2-25℃,而子实体生长的最适温度则为10-15℃。
湿度
菌丝生长阶段,空气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子实体生长阶段,则需调整至85%-95%。
光照
菌丝生长阶段需要散射光,光照强度为500-1000勒克斯;子实体生长阶段则需要弱光,光照强度为100-200勒克斯。
气体成分
鸡腿菇生长过程中,二氧化碳浓度应控制在0.5%-1.0%,氧气浓度则需保持在18%-22%。
接种方法
空气消毒
接种前,接种室和接种工具必须进行严格消毒,以确保无菌环境。
接种操作
接种时,操作人员需戴无菌手套,操作熟练,避免污染。
接种量
根据培养容器和菌种生长速度,合理控制接种量。
出菇管理
菌袋培养
将接种后的菌袋置于适宜的培养环境中,待菌丝长满菌袋后,转入出菇阶段。
出菇条件
出菇阶段,应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以促进子实体生长。
出菇管理
出菇期间,要定期检查子实体生长情况,及时去除病菇、死菇,保持菇床清洁。
收获
当子实体充分成熟时,及时采摘,避免影响品质。
《鸡腿菇菌种生产技术规程》(DB51/T 1659-2013)为鸡腿菇菌种生产提供了科学、规范的指导,遵循该规程,有助于提高鸡腿菇菌种质量,保障鸡腿菇产业的健康发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灵活调整技术参数,以达到最佳生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