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溪川明参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实际应用

团体标准 602
《苍溪川明参生产技术规程(DB51/T 1355-2011)》解读与应用主要介绍了川明参的种植技术规范,包括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环节,该规程旨在指导川明参种植者提高产量和品质,保障川明参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蓬勃兴盛,中药材的需求量逐年攀升,川明参,作为一种富含药用价值的根茎类中药材,在中医药领域享有广泛的应用,为了规范川明参的生产技术,提升其质量和产量,我国制定了《苍溪川明参生产技术规程》(DB51/T 1355-2011),本文旨在对这一规程进行深入解读,为川明参的生产者提供详尽的技术指导。

苍溪川明参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实际应用,苍溪川明参生产技术规程深度解析与实际应用,2,技术规程,第1张

《苍溪川明参生产技术规程》(DB51/T 1355-2011)专门针对四川省苍溪县的川明参种植区域,依据川明参的生长特性、生态环境及生产需求而制定,该规程详细规定了川明参的种植、管理、采收、加工等环节的技术要求,旨在提升川明参的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川明参的种植技术

选地与整地

川明参适宜在温暖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选择种植地时,应优先考虑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pH值在5.5-6.5之间的地块,在整地前,需彻底清除杂草、石块等杂物,深翻土壤,确保土壤细碎、平整。

处理

播种前,川明参应进行消毒处理,可采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30分钟,或用0.1%溶液浸泡30分钟,以预防病害的发生。

播种

川明参通常在春季播种,播种时间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前,将处理好的川明参与细沙混合均匀,按行距30-40厘米、株距15-20厘米进行点播,播种深度为2-3厘米。

田间管理

  1. 施肥:川明参生长期间需施足底肥,一般每亩施腐熟的有机肥3000-4000公斤,生长期间,根据植株长势,适时追肥,一般追肥2-3次,每次每亩施复合肥20-30公斤。
  2. 灌溉:川明参喜湿润环境,生长期间需保持土壤湿润,干旱季节应适时灌溉,避免积水。
  3. 除草:川明参生长期间要及时除草,保持田间清洁。
  4. 病虫害防治:川明参易受病害和虫害侵害,应加强病虫害防治,病害主要有疫病、叶斑病等,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蛴螬等,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川明参的采收与加工

采收

川明参一般在种植后第2-3年采收,采收时,选择晴天,将植株连同根部挖出,去掉地上部分,洗净泥土。

加工

  1. 去杂:将川明参去杂,剔除病残、虫蛀、腐烂等不合格的药材。
  2. 晒干:将川明参摊放在晒场上,厚度不宜超过5厘米,晒至半干时翻动1次,直至全干。
  3. 筛分:将晒干的川明参过筛,筛去杂质。
  4. 包装:将筛分后的川明参按规格分装,注明产地、规格、生产日期等。

《苍溪川明参生产技术规程》(DB51/T 1355-2011)为川明参的生产者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有助于提高川明参的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灵活运用规程中的技术要求,确保川明参的优质高产。

标签: 2技术规程